江宁博物馆曾展出一尊坐姿秦桧雕像,并多次用名相、权臣等字样描述秦桧,让岳飞的后人无法接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451213[/img]
岳飞后裔协会副会长岳军听说江宁博物馆展示了秦桧的坐像,根本坐不住。他连夜坐火车,从九江一路到南京,与江苏省其他七位岳飞后裔抗议谈判。
虽然江宁博物馆负责人一再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为秦桧翻案,但制作这尊坐姿秦桧雕像不仅仅是一个身体姿势问题,更是一种打破历史结论的尝试。
岳飞的后裔说,历史事实已经做出了最公平的判断,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 江宁博物馆承诺撤回秦桧坐像,确保永久封存,并承诺在选择日期公开销毁岳飞后代。
这件事,以大家都开心的结局结束。
我们都很高兴秦桧,一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贼,总是被钉在耻辱架上。
然而,像秦桧一样,其他一些寻求财富和无耻恶棍的人,以出卖自己的祖国,已经慢慢被洗白了。
例如洪承类。
洪承类,字艳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原崇祯皇帝重臣,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带领大明九边精兵前往松山救援锦州,战败后投降清军。从此,他成了清军入关的带路人。他在清初定鼎燕京、招抚江南、平定云贵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开清定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时,洪承畴威势显赫,顾盼自雄,不可一世。
但是,时人很看不起他。
洪承畴第一次受到崇祯皇帝的青睐时,曾骄傲地在自己的大厅里挂了一副对联:“君恩深如海,臣节重如山。”他战败降清后,有人在这副对联后加了一个字:“君恩深如海!臣节重如山?”
洪承类招抚江南,拟在石头城召开大型悼念清军阵亡将士的法会。早年学生金正希望门投拜,称“百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洪承类兵戎多年,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字”。金正希便当众展卷,兴高采烈地朗诵,读崇祯误以为洪承类已经英勇殉国的《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洪承类气得脸红一阵,青一阵,无地自容,最后命人杀了金正希平愤。
“一代完人”黄道周率领“扁担军”北伐,成为洪承类的囚犯。洪承类劝说,“只要先生点头投降,我就能保证先生不死。”
黄道周冷笑道:“洪承畴久死,松山之败,先帝痛其死,亲自哭祭,怎么还活?这个无籍小人冒名耳!”
洪承畴恼羞成怒,立即命令人们将黄道周斩。
事实上,如果洪承类只是因为贪恋求生的人的天性而变节降虏,那么他的人可恨之余还是有点可怜的。
但真正鄙视别人的是,因为他失去了正直,他希望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投敌。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奴隶,以清除自己的罪行。
也就是说,如果你沾了屎,你就迫不及待地想变成一根搅屎棒,把全世界都搅臭。
[img]451214[/img]
遗憾的是,像黄道周这样的忠臣烈士数不胜数,于是洪成类变得极其疯狂,翻蹄亮掌,为清朝而努力,比清朝统治者更渴望征服整个神州——在他看来,只有整个神州大陆的人才成为清朝的臣民,才是干净的。
@ 当南明晋王李定国两次跌倒满清名王,光复广西湖南时,南明局势出现曙光,洪承类五内具焚烧,匆匆挂起满清西南五省经略,在长沙建幕府,威胁利诱,招孙可望,进取云贵,攻昆明,硬生生把局势拉了过来。
洪承类不仅要卖明朝,还要卖整个中国神州;背叛的不仅仅是崇祯皇帝,还有良心和底线。
最终,满清完成统一,成为中国正朔,洪承类便心安理得地将自己的变节投降美化为所谓的“顺应命运”。
2006年,洪承类纪念园在福建南安隆重开幕,高大的牌坊上刻着一副金字对联:“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是大英雄。”
2007年,洪承类纪念馆洪承类塑像曝光,纪念馆两侧竖对联,上对联为“论武略文韬名传汗简”,下对联为“数丰功伟绩无愧英雄”。
……
洪承类和秦桧本是同一类人,但观此思彼,真是待洪何厚?待秦何薄!
虽然现在有人把洪承畴捧得很高,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开清重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和“为统一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然而,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眼里,洪承类并没有戴上这顶闪亮光环的帽子。
不看别的,光看洪成功退休时清代给他封赏的爵位就知道:“三等轻车都尉,准攻四次”。
这个爵位有多低,比较清朝同时给其他汉人的封爵就知道了:
吴三桂、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诸藩是裂土封王,世袭无替;与三顺王同属东江军一脉的沈志祥,封继顺公;辽东时随父投清的李国翰,入关后累功晋封三等侯;孔友德部将线国安,入关后累功晋封三等伯;清军入关后,以武举人身份投效的陈福,封三等公;多尔贡入京时,拜迎马首诸生吴唯华,封恭顺侯;清军下江南,以总兵投效的田雄,先封一等子(一等精奇尼哈番),后晋封二等顺义侯;曾在洪承类指挥下为部将,随他攻破浙皖诸县马得功,封一等顺义侯;原依附永历政权的流民军将领谭洪,投清后,封慕义侯..
相形之下,洪承类的三等阿达哈番(三等轻车都尉)真的很可怕。
但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洪成群死后,清朝当局拖了两年。康熙六年闰4月18日,他给他发了一篇皇家纪念碑。上面有一些羞辱性的词语和句子:“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地,破明兵13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养”、“抓获北京,大兵南下,尔图报圈养之恩,监督绿旗官兵”、“旋赋尔经略五省,与满洲大兵同行,进取云贵”。
由此可见,清代统治阶层从心底看不起洪承类。
大约110年后,乾隆帝要求历史官员修复《明史》,并专门批准“另立二臣传,根据实际情况,用彰公是”,称“洪承畴在明朝是一个伟大的人,一旦他屈服了,他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法律以死无二的意义,不能为之忌讳”,规定洪承类要打入“二臣甲等”,“等待后世公论”。
崇祯非常重视洪承类,为什么洪承类背叛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