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东厂、西厂、金衣卫、六扇门等部门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久而久之,提到东厂,人们会想到武功高强、心狠手辣的“公公”,金衣卫穿着飞鱼服、腰绣春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这些印象显然不够准确。那么,这些部门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和功能呢?
按照时间顺序,成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的锦衣卫是四大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明初,太祖朱元璋成立了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工作的“护卫部门”,后来改名为“亲军都尉府”。随着“胡卫庸案”的爆发,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身边的大臣,于是便于胡卫庸在两年后成立锦衣卫,并授予他“巡查逮捕”的特权。
锦衣卫作为一个直属皇帝的特殊情报机构,不受各部门的控制,职权逐渐扩大,有滥用权力的趋势。看到这一点,朱元璋逐渐削弱了锦衣卫的权力,最终在洪武20年(1387)完全废除了锦衣卫。然而,明成祖即位后,锦衣卫再次恢复,用于监视朝野,消除可能的威胁。
[img]450960[/img]
成为祖先后,锦衣卫一直存在。直到最后一代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死于诅咒,该机构才完全灭亡。锦衣卫作为一个军政特务机构,除了保护皇帝的安全外,还具有侦察、逮捕、审问等功能。即使在战争爆发时,锦衣卫也经常前往前线收集情报,甚至进行反策活动。然而,正如上面所说,由于缺乏控制,锦衣卫滥用职权的现象屡屡发生。
鉴于上述情况,明成祖于18年(1420)在永乐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缉事厂”。与由亲信将领和亲卫部队组成的锦衣卫不同,东厂主要由皇帝宠爱的宦官担任首领。与驻扎在宫外的锦衣卫相比,东厂的主要领导人住在皇帝身边,活动更方便。当然,控制锦衣卫只是次要的,让成祖下定决心建东厂的主要因素,就像他恢复锦衣卫一样,都是为了加强对朝廷的控制,镇压反对。
如果成祖想干净利落地扫除法庭上的威胁,他自然会给东厂便宜行事的特权。因此,一方面,东厂可以跳过司法机关,肆意搜查和逮捕嫌疑人,另一方面,它也被分配到各个部门进行监控。起初,锦衣卫与东厂势均力敌,被称为“工厂卫”。然而,由于东厂的诞生考虑了对锦衣卫的监控,东厂的权力逐渐超过了锦衣卫。
锦衣卫依靠皇帝赋予的特权,而东厂实际上并没有让更多。东厂的存在和发展扩大了太监的权力。另一方面,它可以随意使用私人刑罚,不受司法部门管辖的特点也导致了大量的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与锦衣卫、东厂不同,西厂的诞生和消亡非常仓促,是一个辉煌但相当短暂的组织。
“妖狐夜出”发生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首都。、“妖道私入大内”等事件。为加强对宫外的控制,宪宗皇帝派太监王直率领一批锦衣卫乔装成人出宫侦察。第二年,宪宗正式成立了与“东缉事厂”相对的“西缉事厂”,简称西缉事厂。由于当代皇帝的特殊设立,西厂的权力迅速上升,甚至超过了东厂。
[img]450961[/img]
然而,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指挥西厂的汪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重大案件,肆意逮捕囚犯,严惩他们,迫使他们供认,导致国内外的恐慌。由于西厂过于傲慢和专横,宪宗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在成立五个月后下令解散西厂。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宪宗就重新开放了西厂,这直接导致内阁第一辅助商人和其他大臣愤怒地辞职。
五年后,内阁首辅万安再次提出取缔西厂。宪宗同意后,西厂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暂时,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被视为扩大权力的工具。随着刘瑾的倒台,正德五年(1510)终于彻底灭亡。与锦衣卫、东厂相比,西厂在调查臣民言行方面具有更高的特权,甚至可以直接逮捕朝中官员而不征求皇帝的意见。难怪它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最后说六扇门,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历史上,六扇门实际上是明代三法司衙门,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合称。此外,人们有时会称州县衙门为“六扇门”,这是因为当时的行政机关往往有三个开间,每个开间有两扇门,共六扇门。传说中,“六扇门”是明万历时期朝廷网罗武林高手、捕快、杀手、秘探等人才建立的秘密组织,是朝廷与江湖相连的桥梁。
一般来说,锦衣卫最早成立,是由皇帝宠爱的将军领导的宫外活动组织的;东厂是皇帝派遣心腹宦官领导的特务机构。因为它可以在宫内活动,所以它的权力比锦衣卫更大;西厂是宪宗和武宗时期短暂存在的特殊机构。它的职能范围比前两个大,但也被肆无忌惮地解雇了。@ 传说中六扇门是高手云集的神秘部门,但实际上当时很多机构都有统一的六扇门,其真实性并不高。
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有什么区别?历史上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