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代和科举制度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参考。宋代以士大夫治国,宋代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唐代。科举制度对宋代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
“窗下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这句话指的是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制度和九级正制制度。这些制度在后期基本上被富裕家庭和贵族垄断。穷人根本无法挤进他们的阶级。他们的后代仍然很穷,但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穷人的命运。只要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就能凭借成就进入仕途,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名人都是靠科举制作官的。
中国进入了南北朝的混乱时期。隋文帝于589年结束了300年的分离统一中国。为了打破就业制度中的血缘世袭和垄断,他废除了九品中的正制制度,并命令全国各州向国子监督管理局推荐三人学习。学习后,合格的人将有机会成为官员,这是科举制度的原型。
隋文帝时期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杨迪皇帝上任后,606年开始设立进士科,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形成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代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分期考试,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考试。当她到达武则天时,她开始了“殿试”和“武举”。690年,她亲自主持了考试。成千上万的考生参加了洛阳考试。经过几天几夜的考试,只有少数人能站在武则天面前亲自面试。
[img]447091[/img]
宋代科举制度基本遵循唐代,但要求不那么严格。一个进士分为三个等级。如果你通过了进士一等考试,你可以成为首相。由于进士放宽了录取范围,进士考试的人数比唐代增加了好几倍,唐代最多录取进士2、宋代至少有230个、据统计,整个宋代有300多名进士被录取!
宋代录取人数众多,吸引了许多底层学者参加考试。科举制度实际上影响了宋代。让我们来看看科举制度对宋代有什么影响。
[img]447092[/img]
为宋代选拔文官
宋朝由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抢夺了后周的江山。他成为皇帝后,怕身边的武官学会篡位,用一杯酒释放兵权,解除了几位大臣的兵权。从那以后,他重文轻武。既然他重文轻武,科举制就发挥了作用。科举制为宋代选拔了大量文官。苏轼于1056年进京赶考,获得进士第二名,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等地工作。曾巩是当年考上进士的第一名,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重文轻武的朝代。大部分朝廷官员都是科举出身。一些现代学者统计了整个宋朝。92%的宰相出生在宋朝,91%的副宰相出生在宋朝,91%的其他官员是科举出生的。宋朝如此偏向文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但缺点是武将受到约束。为了不熟悉士兵,他们经常换地方,导致士兵和将军彼此不熟悉。大大降低了战斗力,很容易被辽国等国家欺负。
[img]447093[/img]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由于科举文化的繁荣,宋代也产生了可与唐诗媲美的宋词。周边国家毫不犹豫地来学习。这些外国人的到来必然会推动贸易的发展。宋神宗时期,高丽一直以宋代为学习对象。当她来宋代学习诗歌文化和制度时,她顺便买了宋代的衣服、玉器、丝绸、茶和药材。
日本从唐朝开始学习中国,仅200年就派遣了十多个唐使,但在宋朝,日本统治者藤原禁止他们私人海上贸易,日本减少了来中国的次数,主要是宋朝主动去日本,宋朝给日本陶瓷、丝绸、香料、佛经、医学等,日本剑和折扇很受宋代士兵的欢迎,两国人民交换需求,促进海外贸易。
确保官员廉洁
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往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臣利用亲戚关系相互勾结。科举考生大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讨厌腐败和浪费法律。他们都是圣贤教的人,素质比普通人好很多。当官后,他们仍然可以公正执法。包拯是宋朝的一个人。他在1027年被录取,但他只在十年后才工作,以孝顺父母。他当官20多年,以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为名,连皇亲国戚都刚得罪,人民称他为“包青天”。
[img]447094[/img]
科举制度在中国流传了1300年,也传入日本、越南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官员选拔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影响中国,它还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制无形中影响了宋朝 科举对宋朝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