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春秋时期的一个特点是混乱,战国时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变化。战国四大名将中有两位在秦国,尤其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无法反击的六国。不可思议的是,赵国还有另外两位名将,尤其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赞叹。无论是匈奴还是秦国,往往都能战胜敌人。嬴政,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灭韩后将矛头直接对准赵国。这个立国数百年的超级强国,秦采取离间计策,迫使赵王处死身边的名将李牧。
[img]445841[/img]
第一:早期驻守边关,抵御匈奴,为赵国立做出突出贡献
1:两代君主一个开拓,晚年昏庸,另一个守城
长平战争前夕,赵国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基础,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东方六国。但机会往往只眷顾有缘人,赵武灵王晚期表现出非常昏庸的一面。本来是长子为太子,只是因为做了一个梦,改立了小儿子赵何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惠文王。赵雍正在盛年时做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决定,自称“主父”,即太上皇的意思,赵何直接继位为赵王。
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不满意,想煽动部众准备造反。没想到赵王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个消息,有一次在宴会上看到长子赵章很可怜,就有了把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让赵章代代相传,一次巡游时正好在沙丘宫。赵章叛军不敌赵国正牌军,狼狈地逃到了父王的宫殿里。这些人强行从宫中抓走赵章,杀死赵章。但这件事震惊了赵武灵王,所以他们干脆让人围住沙丘,一代雄主活活饿死。赵惠文王是一位典型的守成之君,秦国来犯,只是击退了来犯的敌人。
2:赵国在长平战争后的优势完全消失了。全国男子战死于长平
[img]445854[/img]
赵惠文王当守成之君20多年,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这个人连知人之明都没有,这时马服君赵豪已经去世了,他还有一个叫赵括的儿子。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秦方立即将矛头对准赵国。派兵进攻,从未想过守城将军廉颇坚守不出,使秦国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老计策离间计应运而生,赵王深信不疑用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决战秦军。起初,我不知道秦国的指挥官是一个屠杀白起的人。在长平战争中,赵国全国各地的男子都涌了出来。结果,40万军队被杀,只剩下数百名未成年男子回到赵国。
3:李牧将军应运而生,北方抵抗匈奴,立功立功,赢得了两代皇帝的信任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个时代。治军的一个明显决定就是守城,以不变应万变。将军李牧的一生不详,主要生活在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三个时期。战国末年正好是这个时候。如果生活在赵武灵王时代,必然会有所作为。匈奴部落经常入侵赵国北部,这是后来一直困扰中原王朝的根本问题。
史书记载,李牧很会打仗,爱民如子。他驻扎的地方正好是代地雁门县,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立官员。他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来奖励士兵,这些人会死心塌地为他而战。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对士兵的待遇非常丰厚。此时他逐渐制定了一个规章制度:“凡事遇到匈奴人袭击,一定要坚持下去。假如不从者斩决”。一年多后,赵王派使者责备他。匈奴人慢慢开始觉得他胆小,被李牧诱敌打败,解决了赵边境的问题。
第二:取得大胜的英雄最终被反派暗害,许多名将的战略就是这样
1:有了李牧,秦军绝对不敢轻举妄动。他是赵国人民心目中的军神
李牧抵抗匈奴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一代名将之一。就在秦赵连续对峙双方不可开交的时候,燕国此时想介入。利用赵国衰落的机会,想占领赵国的地盘。赵悼襄王时期,李牧被派去攻占燕国武遂。此时秦国并非吃素,很快兵临城下占领武遂城。赵国别无选择,只能宠爱名将李牧,此时秦军士气旺盛,不适合出兵作战。
[img]445855[/img]
还是采取了将军廉颇曾经用过的那一招,坚持不了。秦国劳师远征不适合打持久战,此时秦军将领想一举夺得赵国都城。他带领主力进攻肥下,迫使赵军增援。无奈李牧一代名将不为所动,双方僵持多日。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机会一举占领秦军大营。这时,李牧料认为秦军将军一定会来增援,派部分军队围点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对当时的震撼出乎意料。战后,李牧功勋卓著,被称为武安君。
2:嬴政一心想灭亡赵国,一代名将李牧被冤杀,赵国不久灭亡
肥战结束后不久,秦赵两国爆发了番吾之战。虽然战争的结果以赵国的胜利告终。然而,几十年前,连年的战斗和长平战争的主力都耗尽了,此时六国的国力非常弱。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后,将矛头直接对准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出名将王坚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这时,王坚心里很清楚,赵国依然是百足虫死而不僵。若将军李牧不死,那么愿望很难得逞。
此时,赵国有一位丞相叫郭开,反间计又被派上用场。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见利忘义之徒,曾经辅佐过赵的两代君王。此前,他曾收受贿赂,迫使赵王远离名将廉颇,导致他的仇恨。这一次,老伎重施在赵王面前说李牧的坏话,结果是李牧被免职。随后,郭开派刺客刺杀了一代著名将军李牧。不到一年后,赵国被秦国摧毁,因为赵国不可用。
赵国名将李牧死后,赵国的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