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齐鸣。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儒法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最大。儒法分明。儒家强调仁政,法家强调法治。他们似乎水火不容,针锋相对。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战国末年,法国思想的大人物李斯和韩非子实际上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学生。所以,奇怪的是:为什么从儒家老板荀子的韩非子和李斯没有成为儒家老板,而是最终成为了法国老板?
[img]445053[/img]
这一切的根源应该从韩非子的老师荀子开始。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残酷的现实,曾经给孔子、孟子等人上了一课。儒家思想到荀子时,发生了“变异”,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荀子“性恶”论的提出。儒家孟子等人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他们天真地认为,以仁政为主,就能影响世界,建立完美的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人性是不可靠的,不符合现实。因此,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否认人才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img]445054[/img]
为此,荀子“离经叛道”,提出了礼法并举、王霸统一、礼高于法、礼为法的本质的思想。也就是说,他的老人认为礼法可以互相利用,只谈法治,不谈礼治。人们只是害怕惩罚。以礼义为本,法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荀子的观点创造了儒法合流的先例。
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师荀子礼法并举的影响。但荀子只是一个理论家,韩非子和李斯想当官。在战国乱世,七国君主要的是法治,要的是能让秦国像商鞅一样富强的人,而荀子的礼法并举是鸡肋。因此,韩非子和荀子完全抛弃了荀子的礼制,在各国推广实用法治。@ 韩非子和李斯华丽地转身,用实践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法家代表。
[img]445055[/img]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越来越重视现实的功能和可操作性,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再到荀子的“礼”,似乎越来越接近法家思想。荀子的韩非子和李斯在荀子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了法家的大师。
汉武帝罢废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统治者更是鸡贼。他们用“外儒内法,儒法并用”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笑着藏刀,谁不老实,就打到服。
为什么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