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将军,王健、廉颇、李牧也是如此。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将”。不知道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根据《史记》、根据《战国策》等史料记载,严颖之战是指36-37年(前279-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都严(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营(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大规模作战。
秦国名将白起在炎英之战中,选择了出兵的最佳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了攻打楚国的战略主动。秦军孤军客战楚境,可谓置之死地后生。在这场战争中,白起乘坐楚王城不修,备废放松的机会,用心战术攻入楚国,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都炎城,然后沿着长江东下深入楚国,攻占楚国都营,焚烧楚国的寺庙和夷陵,取得最后的胜利。秦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楚国土地;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大大削弱。所以,问题来了,炎英之战,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后,为什么不一举消灭楚国呢?
[img]444558[/img]
一
@ 根据《史记》、据《战国政策》等史料记载,白起一方在严英战役中只领导了大约10万兵马。在这方面,在我看来,用10万军队突破楚国首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然而,一举摧毁楚国显然是非常现实的。战国末期,李欣和王坚攻打楚国的例子告诉了我们原因。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讨论灭楚计划。王坚认为“不是60万人”,而李信认为“只有20万人”可以打败楚国。秦王嬴政高兴得认为王坚老了,就派李信和蒙田率兵20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用40万楚军对付20万秦军。结果,李信的20万大军被项燕击败,失兵折将后,秦始皇嬴政不得不亲自邀请王坚出马。因此,王坚率领60万,在战国末期成功吞并楚国。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末期的楚国,已经相对衰落。然而,即便如此,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坚,依然需要60万军队才能一举消灭衰落的楚国。相应地,炎营之战爆发时,楚国虽然不在巅峰,但比战国末期要好。从这个角度来看,白起想通过10万军队吞并楚国,这无疑违背了客观情况。楚国广阔的领土将逐渐稀释这10万军队。这也是白起直接进入楚国腹地的原因,而不是一步一步地进攻楚国的原因。白起手中的军队只能确保它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而不能继续扩大结果。
二
此外,这与魏灭蜀之战中的邓艾相似。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爆发后,邓艾没有关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偷渡阴平,直接攻打蜀汉都城成都。在这个过程中,邓艾根本无法分兵攻占蜀汉的其他城市。因此,在魏灭蜀之战中,如果后主刘禅能够坚持下去,并命令各地的守将袭击邓艾的后方,邓艾很可能会消失。同样,面对白起率领的秦军,虽然楚君主楚顷襄王也坚守都城,但他及时迁都,召集了楚国各地的兵力,这也让白起无能为力,只能停止追击。
[img]444559[/img]
三十九年(前276年),炎英战役后,楚顷襄王聚集东部士兵,共有10多万人,并向西攻占秦国占领的长江沿岸的15座城市分为县,夺回楚国西部部分地区。对此,在笔者看来,楚国能够成功夺回白起占领的部分疆域,显然离不开楚地人民的配合。换句话说,白起率领的秦军很难得到楚国人民的支持。这自然会限制白起的下一步行动,使他无法继续追求楚顷襄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楚顷襄王派出三万人帮助赵、魏、韩攻打燕。于是楚国又和秦国讲和,让太子熊完成秦国的人质。对秦国而言,意识到暂时无法吞并楚国,自然同意与楚国暂时化干戈为友谊。
三
此外,炎英之战和长平之战相隔近20年。因此,在炎英之战爆发时,赵国不仅处于巅峰时期,而且有实力与秦国争夺世界。秦朝在25年(公元前282年)攻打赵国,攻占两座城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石城。秦昭襄王27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将军白起攻打赵国,斩首2万人,攻占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国在严英之战前多次攻打赵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每一次战果都不是很大。换句话说,赵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秦国虽然获胜,却未能伤害赵国的根基。
所以,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及时调整了战略,决定先对楚国出手,这样才能有一场战争。尽管炎营之战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赵国的存在,依然让秦昭襄王如卡在喉咙里,不敢掉以轻心。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重镇(今山西和顺)。公元前269年,赵将赵豪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对于与之战,秦国深受刺痛,促使秦国重新关注赵国。而这,终于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严英之战后,强大的赵国虎视眈眈,这使得白起和秦国不敢全力消灭楚国。
四
[img]444560[/img]
@ 在我看来,在远近攻的策略下,魏、韩、赵仍然是秦的主要方向。对于楚国来说,秦国的战略直到最后才集中在处理上。战国时期,范菊见到了秦朝,阐述了秦如何统一世界的战略。范菊认为,只有这样做得寸就是王之寸,得尺也是王之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化所获得的领地,倡导“远近攻”战略。
秦昭王积极实施这一策略,并任范绥为相。“远近攻”战略首先集中在秦国、魏、赵、韩三国,最近,土地容易占用和消化,至于楚、齐、燕三国,距离秦相对较远,即使长途攻击占用土地,也不利于长期占用。而这,显然也是炎英之战后,白起及时抽身,没有在楚国长期作战的原因之一。
此外,魏、赵、韩三个诸侯国位于中原,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竞争价值的土地,@ 秦国更愿意专注于与韩国、魏国和赵国打交道,而不是占领楚国的领土。此外,在消灭魏、赵、韩三国后,北方可以攻击燕国,东方可以侵蚀燕国,南方可以威慑楚国,这可以说是军队必须争夺的地方。综上所述,炎英之战后,秦国并没有一举灭亡楚国,而是继续关注魏、赵、韩三国。
炎英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白起没有趁机消灭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