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交通出现了新的繁荣。在此期间,各诸侯国的清医生在长期并购战争中加强了武装力量,同时也与“公室”(诸侯)竞争土地和人民,扩大了经济实力,逐渐形成了“公室”薄弱、清医生影响诸侯国命运的局面。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条件已经酝酿成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战国初年,原本“五霸”之一的晋国,此时已是“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国君完全由医生摆布。韩、赵、魏三家先后消灭了六卿中的其他三家——范氏、中行氏、知氏,进而瓜分晋国,并于公元前403年被列为诸侯。与此同时,春秋时期“五霸”姜姓齐国,政权操在大夫田氏手中,并在公元前386年被取代。这时,曾经名义上是“共主”的东周王朝,就像鲁、宋等小侯国一样,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从那时起,中国的历史开启了统一战争的新篇章。七个大国的诸侯先后实施了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整顿军队。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争夺人民,他们展开了大规模、频繁的进攻和防御战。胜利者扩大领土,增加人口,失去土地和人口。因此,七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不断变化,秦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山东六国。
[img]444782[/img]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选择有才华的人来管理国家和军队。西门豹在叶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部和河北省临漳县)打破社会习俗,让人民安心生产;吴起驻扎在西河县(今陕西合阳),使秦国不敢东方染指;李俚等人提出建议,魏迅速崛起成为一流强国。魏国大致占据黄河西岸陕西东部,以秦为邻;山西南部,北与赵相交;河南北部,东与齐交界,南与韩楚接壤。魏惠王(因国都迁至梁,又称梁惠王)雄心勃勃,鄙视东方齐国和变法后蓬勃发展的西方秦国。结果公元前353年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被齐国打败,将军庞涓被俘。然后在西方输给秦国(公元前340年),国力大衰。惠王害怕秦的进攻,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安邑县)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黄河西岸的大片土地陆续被秦吞并,失去了防御的危险黄河。魏国无法阻止秦国东进。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此时,韩国的范围包括河南中部和南部,山西东南部。东方受到魏国的威胁,西方守卫着东进的强秦。南方是楚国,不断发展领土,国家没有风险,经常受到周边诸侯国的攻击。韩昭侯时申不害为相,进行了一些改革,国力暂时加强。申不害死后,韩国连年遭到诸侯国的攻击,没有抗击力,只好听从大国的摆布,战战兢兢地等待灭亡的到来。
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建都。赵烈侯时任贤能,节俭财用,国势逐渐强大。赵武灵王还提倡胡服骑射,增强军队战斗力,拓土千里。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北部和内蒙古河套。西南临魏国,东为齐国,北为燕国,西北与胡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成为一时强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埋葬了赵国40多万军队,赵国从此跌倒。
战国时期,燕国建都下易(今河北易县),国力较弱。为了增强国力,报复齐国破国之仇,燕昭王全力以赴,与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乐毅,连接了70多个城市,一度成为北方的强国,使山军不敢掠夺燕地。燕国的疆域达到东北辽宁、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
[img]444783[/img]
进入战国后,齐国更加强大,占山东大部分,南与楚接界;河北东部,隔清河与赵为邻,北与燕为界;东临大海。建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县)。齐威王时,他执行法治,反对欺诈,烧毁了欺骗、贪污、浪费法律的阿博士。各级官员都不尽力;他还贯彻了邹忌鼓励和批评政府的建议,因此齐国统治了政府。军事家孙斌和田忌也被重用。他们带领军队在桂陵击败魏国强兵,创造了齐国威慑东方的局面。齐民(敏)王骄傲自大,放松了对邻国的警惕。结果,燕国将军乐毅趁机横扫齐国,只有即墨(今山东即墨)没有落下。后来田单利用乐毅被诬陷离开燕军的机会,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国土。尽管如此,齐国过去的繁荣再也无法恢复。
楚国是南方的强国,不断扩大新疆,摧毁越南、鲁后,北与韩、魏、齐接壤;西湖南元陵、四川巫山县,与秦相交;南至湖南九一山;东临大海。还派将军庄矫率军到云南。春秋晚期,国都从英(今湖北江陵北)迁至都(今湖北宜城)。战国中后期,在秦兵的连续打击下,又迁至陈(今河南淮阳),最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依然称赞。
秦国本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到秦孝公时重用法家商鞅(央)实施变法,一跃而成为强国。商鞅先后两次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大力推行奖励耕作战的政策,使民俗朴素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迅速赶上和超越山东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挫败劲敌魏国,夺取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进而占领函谷关以东的韩国辖区,秦兵可自由进攻山东六国。在秦兵的反复攻击下,山东六国遭遇灭亡危机,在苏秦的倡导下,联合实施了联合纵向政策,试图抵制秦的统一。针对山东六国的联合纵向政策,秦国进一步实施了张毅的连横主张,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实施了远近攻击的政策。就这样,秦国集中了优势兵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公元前278年,秦率领白起率军突破楚都营,公元前260年杀死赵兵40多万于长平。此后,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山东六国,公元前221年终于灭齐,结束了封建分离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后人称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200多年的战争时期为“战国”,而齐、楚、燕、韩、赵、魏、秦则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