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被迫迁往洛阳。魏帝把他封为安乐公,吃了一万户。魏攻打吴后,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孙皓一家被送往洛阳,孙皓被封为命侯。司马家族直接将傀儡皇帝曹宏降封为陈留王。
刘禅被封安乐公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对蜀汉进行了大规模进攻。《三国志》记载:“六年来,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要想规则进取,就要派张毅、廖化督各军分护阳安关口和阴平桥,防止萌芽。”姜伟劝刘禅派人防守。不幸的是,刘禅听了宦官的话。
刘禅并没有把姜伟的话当回事,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直到钟会进攻剑阁,邓艾偷渡阴平,蜀汉才如梦初醒。当时蜀汉还有10万军队,战略要地已经丢失。邓艾击败诸葛瞻后,迅速包围了成都。
[img]443814[/img]
偷渡阴平的军队只有3000人,远不如蜀汉的成都防卫部队多。然而,刘禅选择了主动出去投降,蜀汉宣布灭亡。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都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在洛阳度过了余生。
孙皓被封侯
永安七年(264年),31岁的东吴皇帝孙休去世,委托传位太子孙湾。左典军万宇向总理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推荐了孙浩。主要考虑蜀汉刚死,孙吴所属交州叛乱,国家政治社会秩序不稳定,需要有能力的君主带领国家由弱变强。
[img]443815[/img]
就这样,孙浩从麻雀变成了凤凰,成为了孙吴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孙浩刚继位时,宣布要实施宽仁国家政策。《江表传》记载:郝初立,发出优诏,同情士民,开仓,振穷,科出宫女配无妻,兽扰园人。翁然当时被称为明主。
然而,在孙浩取得了一点成就后,他开始感到自豪。《三国志》记载:“郝既得志,又粗暴又骄傲,多么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偷偷后悔。或者郝,十一月,朱兴,布。”这时,孙浩臭名昭著。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晋武帝派司马伯、王浑、杜预、王军等人大攻打吴。吴国丞相张友战死,王军直接带领吴国都城建业。孙浩看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投降。孙浩的家人被护送到洛阳,给了他一个命运,奖励了他的衣服、车和马,每年提供金钱、食物和其他物品。
曹奂被封王
曹丕通过冥想夺取汉族世界46年后,司马炎做了同样的事情,让曹伟举行冥想仪式,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自己。曹伟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曹伟已经执政五年了。曹魏的政权无法抵抗司马氏的力量。司马昭从相国、九锡、晋公等职位出发后,司马昭最终没有迈出晋王的一步。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炎的继承人是相国和晋王。当年12月,曹晖将王位禅交给司马炎,司马炎成为晋国的开国皇帝。曹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也获得了陈留王的称号,吃了一万户。
[img]443816[/img]
为什么三个人的奖励这么大?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刘禅的“安乐公”。“安乐公”来自于刘禅投降后对曹魏生活的乐趣。他还说他根本不想念他的家乡。曹魏给刘禅封建了一个公爵,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对汉代后裔的尊重。刘禅可以被封为公爵。这种待遇已经很好了。刘禅的儿子只能依次降爵为侯爵。如果他的后代没有取得重大成就,他的后代将继承到整个男爵家庭。
让我们谈谈孙浩的“归命侯”。“归命侯”的意思是,当时世界政权已被司马家族夺取,孙浩投降。它代表了司马家族的命运。当时,晋朝作为当地武装政权,如果孙浩被授予爵位,他只能授予爵位。像刘禅这样的公爵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的。当时,晋国很强大,不在乎孙浩怎么想。
司马氏将曹伟称为陈留王,主要是为了将就一个“正统”。曹魏被汉禅赋予汉正统,晋朝赋予曹魏禅赋予曹魏正统。此外,刘禅已被授予公爵称号。如果曹伟和刘禅处于同一水平,这是不合适的。为了维护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司马炎将曹伟称为陈留王。
三国时代结束后,为什么三位亡国之君的待遇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