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规矩:后宫不得干政,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太后的专权问题。一方面,它源于传统的“孝道”文化,另一方面,它源于外戚巩固皇权的作用,因此很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只有明朝没有太后的专权。为什么?
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
鉴于传统的“孝道”文化,“祖先训练”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太大了,特别是对皇室来说,作为所有人的榜样,“祖先训练”的力量更加强大。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留下了后宫的祖先训练。明朝时期,这一制度从未被打破。
为巩固朱明皇权,朱元璋主持编写《皇明祖训》,训诫后人。其中,《内令》不仅严格规定了后宫的待遇,也严格限制了后宫的政治限制。比如明确规定“所有私人文章都贴在外面,作者接受的都被砍掉了。知情人同罪,不知人不坐”、“凡皇后止许内治宫等妇女,宫门外一应事务,不得干预”、“凡宫内外都要谨慎,后妃不得群臣见”等。
由于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对后宫的限制极其严格,导致后宫干政的阻力极大。毕竟打破祖制太难了。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以祖训为由发动了“靖难之战”,连王位都丢了。
正如《明史·外戚》所载,“明太祖立国,家法严明,史臣称后妃居宫,不提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慎,不敢以病人为宠,汉唐以来所不及”。
原因二:高、文、昭三后的贡献切断了太后干政的可能性
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前几代人,而高、文、昭三后是明朝的前三位太后。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机会做政治。然而,正是因为他们遵守祖先的训练,后世太后做政治的可能性几乎被完全封锁。
[img]443248[/img]
1、孝慈高皇后马氏。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受到朱元璋的高度尊重,这对朱元璋夺取世界有很大帮助。为了报答她,朱元璋曾提议给马皇后的亲戚和家人封印官员和爵士,但马皇后说:“国家爵士和财富应该与贤士和医生分享,而不是私妾。”。马皇后的深刻理解和正义可以说为明朝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徐氏,仁孝文皇后。也就是说,明成祖朱迪的皇后,徐作为朱迪的贤内助,不仅在靖难之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作为徐达女儿,她的外戚力量也不容小觑。他的弟弟徐增寿因为在靖难之战中帮助朱迪而被朱允炆杀害。朱迪称帝后,被封为定国公,以儿子徐景昌攻爵;徐的兄弟徐辉祖的儿子徐钦也袭击了魏国公,一家两国公,可见家族势力之大。然而,即便如此,徐氏还是可以尽职尽责,向外戚封官“非己志”。他不仅在临终前劝朱迪“不骄畜外家”,还编了《内训》、“劝善书”教后宫女子。
明成祖朱迪和徐皇后
3、成孝昭皇后张氏。虽然前两位可能是政治家,但毕竟,由于早逝,他们没有成为太后。张不仅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后,也是第一位太后。此外,他的丈夫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儿子朱瞻基在位十年,他的孙子朱祁镇在位只有九岁。可以说,张是明朝最有可能拥有专权的太后。由于朱祁镇继位时年轻,当时确实有大臣要求张按照前朝的旧制听政,但张拒绝了“祖制不可违”。相反,他以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宇为皇帝的辅臣,主要认真教导孙子。
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
正是因为明朝前三位皇后的深刻正义,特别是成孝昭皇后张主动放弃听政,才为后人开了个好头,使得后宫干政的洞从未开。
原因三:明朝特殊的选妃制度导致外戚实力有限
[img]443249[/img]
由于后宫妇女的特殊性,她们很难控制外庭,所以后宫权力,支持外戚已经成为首要任务,但由于明朝特殊的公主选择制度,明朝外戚能力有限,难以出现太强大的外戚,这自然降低了后宫权力的风险。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天子、亲王、后妃、宫人必须选择好家庭女性,以礼嫁人,不拘无束,不受大臣送人,恐怕有奸计,但妓女不允许亲近”。由于这一特殊规定,明朝皇帝的后妃大多来自民间或底层官员,使得权贵失去了与皇权结婚的可能性。
同时,为了防止后妃擅权,仁孝文皇后徐氏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让贵妃学习《慈孝高皇后传》、《女戒》、《内训》等,并作《劝善书》颁布世界,后妃学习这些书成为定制。这对明朝后妃乃至民间女性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特殊的公主选择制度使公主的外戚相对较弱,即使受宠物的能量非常有限,加上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培养外戚成为一种奢侈的希望,这相当于切断外戚掌权的可能性。
第四个原因:朝中势力发生变化,皇帝不必依靠外戚
历代后宫干政的严重现象主要源于皇权与外戚的复杂关系。为了稳定皇权,外戚往往被视为皇权的屏障,尤其是唐朝以前,这一迹象更加明显,这也是汉代后宫干政现象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主要源于贵族门阀的存在。唐朝以后,随着贵族门阀的衰弱,外戚现象开始减弱。此后,大多数外戚在后宫掌权后开始重用。因此,宋朝以后,后宫专权现象开始减弱。当然,汉代吕雉、唐代武则天和清代慈禧更为特殊,三位皇帝在世时就开始参与政治。
[img]443250[/img]
明朝中后期,当皇权与文官集团矛盾爆发时,由于外戚实力相对较小,外戚属于外臣,与皇帝联系不方便,外戚在与外臣抗争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宦官更接近皇帝,直接由内廷晋升,与外廷无关,所以文官无法阻止他的崛起。@ 文官集团对外戚的防范也使外戚集团难以崛起。
因此,即使明朝的皇权受到文官集团的威胁,也没有像前朝那样使用外戚进行对抗。事实上,明朝的外戚夹在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总是谨慎,不敢有任何侵略。
如上所述,由于上述四个原因的限制,明朝后宫干政难度极大,更不用说专权乱政了。
后宫干政在古代明朝从未出现过。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