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约2000年至前445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夏代到战国初年的诸侯国。不知道的读者会给大家详细介绍,然后往下看~
杞人忧天,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自《列子·天瑞》。《列子·天瑞》中的“危言耸听”章描绘了一个“危言耸听”的形象。他头上有蓝天,但他担心蓝天会整天崩塌,踏上地球,但他担心地球会整天摔倒,所以他睡不着,吃不下东西。他还担心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整天惊慌失措。在别人耐心的启发下,他又放下了心,非常高兴。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个危言耸听的故事,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要担心不切实际的事情。
[img]442591[/img]
值得注意的是,成语典故《危言耸听》与历史上的危言耸听有直接关系。齐国是一个小国,史书上很少有记载。虽然《史记》中有陈齐家的历史,但对齐国的描述只有270多字,尤其是:“齐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录。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这样一个小国被迫多次迁徙。对此,在笔者看来,《祁人忧天》的背后,其实是小国祁国夹缝求生的辛酸史。换句话说,祁国之会“危言耸听”,并非过于担忧和不切实际,而是与祁国所面临的困境相契合。
一
@ 根据《史记》等史料记载,祁国(约2000年至前445年)是古代历史上从夏至战国初年的诸侯国。国家延续了1500多年。君主是司姓,大禹的直系后裔。夏朝时期,祁国已经存在,毗邻同姓四国的丁国,君主都是大禹的后裔。当然,夏代历史记载的缺乏自然没有明确记载祁国的情况。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杰。夏朝灭亡后,夏王室娄姓的一些遗族迁至祁国(今河南省开封市祁县)。但后来,祁国的头衔被废除了好几次。在我看来,在先秦时期,当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时,原朝代的后代往往被分为诸侯国。例如,在西周商朝灭亡后,商朝王室的后代被分为宋朝。
齐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妃,是她60多位后妃之一。当时,齐国的头衔是伯爵。在这方面,在我看来,伯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头衔中的中等头衔。在伯爵之上,它是公爵和侯爵,而在伯爵之下,它是子爵和男爵。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当他找到东楼公时,他把他封在危言耸听的土地上,继续危言耸听,并负责祭祀夏朝君主。因此,在西周成立之初,危言耸听的领土仍在河南省开封市祁县。
二
[img]442592[/img]
然而,在周王室衰落的背景下,祁国所在的中原地面临诸侯争霸的局面,@ 这导致了弱小的祁国,只能选择迁移自己的领土。对齐国而言,后来迁至今山东省。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这是齐国受到宋、徐等诸侯国的干扰,无法在中原立足。他不得不暂时去山东滕县附近的诸侯国避难,然后搬到新泰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祁国人的忧虑自然很容易理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国名仍为周。因为之前的周朝都在洛邑之西,周平王之前的周朝是西周,周平王之后的周朝是东周。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祁国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公元前647年,齐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宋国的进攻。齐成公在位期间,将齐国迁至元陵(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附近)。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是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地位依然存在,宋国自然不敢如此强迫祁国。然而,周王室已经不堪重负,@ 宋国显然敢肆无忌惮地攻扰祁国。
三
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次将杞国迁至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在我看来,为了在大国的夹缝中苦苦生存,祁国只能不断迁移自己的领土。换句话说,如果齐国坚守城市,自身实力的差距很可能会提前灭亡。然而,祁国迁移疆域的战略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春秋时期,各大国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导致周王朝诸侯国数量锐减。对本文所说的杞国,也无法避免被大国兼并的结果。
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祁桓公的女儿祁女嫁给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后来,祁女为晋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为春秋霸主晋平公。对此,在笔者看来,祁国与晋国结婚,自然是想把晋国作为自己的靠山。的确,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晋国是整个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各诸侯国的婚姻可能无法形成长期的联盟关系。例如,秦国和晋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许多战斗。同理,打铁也需要自己的硬,祁国要想在春秋时期立足,也不能只靠晋国的支持。
[img]442593[/img]
四
@ 春秋后期,祁国内部不稳定,国君的弟弟不断自立。公元前506年,祁悼公去世,儿子祁隐公即位。但仅仅几个月后,祁隐公就被弟弟祁厘公杀死。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祁厘公死后,他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儿子祁民公。祁民公在位16年后,在公元前471年也被弟弟祁哀公杀害。对此,作者认为,杞国频繁爆发的内乱,不仅削弱了杞国自身的实力,也让周边大国感到有机可乘。其中,就楚国而言,认为这是一个一举消灭祁国的机会。
公元前445年,齐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下灭国,齐简公成为齐国末代君主。在我看来,公元前445年,齐国正在经历田氏代齐的过程,而晋国则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 齐国和晋国都没有精力维护齐国。这也是楚国能够成功消灭齐国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列子·天瑞》中所说的危言耸听的故事发生在危言耸听的国家。虽然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不必要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与祁国多经磨难造成的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有关。在这方面,在我看来,成语“危言耸听”一开始显然不是一个贬义词。如果没有危言耸听的意识,很难坚持到战国初期。例如,楚国在消灭祁国之前,至少吞并了几十个诸侯国。正是杞国及时从中原迁移到一个相对远离楚国等大国的地方,使其能够延续1500多年。
祁国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会多次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