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帝国。东魏以高欢为首,以孝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建都河北叶城;西魏以宇文泰为首,以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皇帝,即魏文帝,建都关中长安。
当然,魏孝静帝和魏文帝都是标准的傀儡皇帝,东魏和西魏的实权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
[img]442789[/img]
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强迫孝静帝禅位于自己,东魏灭亡,北齐帝国建立;七年后,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西魏灭亡,北周帝国建立。
北齐和北周建国初期,北齐对北周一直有积极进攻的优势。每年冬天来临,北周统治者都会派兵凿黄河上的冰,防止北齐军队趁黄河结冰。
但后来,北齐统治者派兵凿黄河上的冰。不幸的是,北齐的行为并没有阻止北周的军队,所以在公元577年,北周的军队突破了叶城,北齐灭亡,享受了28年的国家。
很多人一定很好奇北周成为最后的赢家。为什么会这样?很明显,北齐应该更强大,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事实上,北齐未能与北周帝国竞争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客观原因,即根据西北统一世界,这是历史传统。例如,在北周之前,秦帝国根据西北统一世界,西汉帝国也从西北统一世界;后来,前秦也根据西北统一世界。北周以后,隋唐也从西北统一了世界。
[img]442790[/img]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么多王朝选择从西北统一世界,这不是偶然的,但西北地区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从西北到东,呼啸而下,势如破竹;从关东到西北,一路上坡,崎岖不平。
在古代,物流保障取决于人们的背部、马拉和汽车。如果粮草材料一路上坡运输,费力慢,消耗惊人,物流难以持久;但如果一路下坡,就是事半功倍,不用太担心物流危机。
更不用说西北地势高,周围都是山险。一旦形势不利,就可以凭险据守。另一方面,关东地区是一条没有危险的马平川。
在此背景下,当西北地区与关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质量差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地区的地理优势将越来越大,这也是北周击败北齐的主要客观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北齐帝国的内斗太惨烈,严重削弱了北齐帝国的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齐的灭亡可能已经建立在高欢时代。高欢的立国战略是把所有的权力都归属于自己的家庭。在高欢死前,整个帝国都无法与高成(高欢的长子)相比。
相比之下,宇文泰似乎失败了。在宇文泰去世之前,整个帝国都无法与他的儿子相比。然而,很难简单地说谁比谁更成功。当一个统治者把权力集中在他的家庭上时,我们可以说他的权力扩大了;问题是,这也意味着他的统治基础缩小了。
[img]442791[/img]
,如果一个统治者想把帝国的所有权力都归咎于他的家庭,他自然会清理那些与他一起战斗的英雄和权贵,让他的儿子占据帝国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在北齐帝国,自然没有人敢与高欢一家竞争。
然而,高欢的儿子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所以北齐开始轮流上演兄弟、叔叔和侄子之间的悲剧。与此同时,北齐清理了英雄的权力,不仅让北齐帝国在关键时刻无用,也让北齐帝国有能力和强大的军事和政治领袖想要回到北周。
最简单的说,高欢时代最重要的军政大佬司马子如,在高欢开始打国家的时候,两个人和兄弟相称,高欢的儿子高澄是跟在别人身后的叔叔。
然而,高欢坐稳江山后,开始让高澄清理司马子如,直接把他们关进监狱。后来,高洋继位后,对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进行了消难,迫使他带领全家投降北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件事对北周征服北齐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司马消难家族,作为北齐的开国元勋,最终在北齐很难站稳脚跟。最后,他们不得不全家投降北周。这是什么概念?更重要的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后,马上又蒸蒸日上,女儿成了皇后。这是什么信号?
[img]442792[/img]
与此同时,它并没有逃离北齐的功勋和权贵,而是一个接一个地被杀死。例如,被称为北齐帝国双璧的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直接被北齐皇帝杀害。他们被杀的原因是他们的能力太强,皇帝担心他们无法控制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看着司马消难、斛律光、高长恭等人的经历,北齐的功勋和权贵会怎么样?恐怕这样的北齐真的没有忠诚的价值。北周可能是理想的帝国。尤其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的结局,让人觉得投降北周帝国可能是绝对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当北周军队来到北齐时,北齐帝国直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投降潮,北齐的军事和政治领袖纷纷倒下,最终导致北齐灭亡。
为什么北周最终会被北周摧毁,显然北齐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