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礼仪,如《礼记·曲礼》中所写:“礼尚往来。往而不来,不礼也;来而不往,也不礼也。”;《孟子·离娄下》中:“君子以仁为心,以礼为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的人永远爱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永远尊重他们。”都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礼的体现。
古人云:“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所以能立。礼教恭俭庄敬,这是立身之本。礼则安,无礼则危。所以不学礼,不能立身。在古代,礼仪是立身之本。餐桌礼仪作为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是社会交往的必备技能之一。据文献记载,在周代,餐桌礼仪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这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和文明之所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做“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里面的意思也很耐人寻味。
一、菜不摆三
[img]442684[/img]
所谓菜不摆三,就是请人吃饭时,餐桌上不能摆三盘菜。古人请人吃饭时为什么要规定菜的数量?事实上,古人有自己的考虑。
@ 这一规则与祭祀有关。在古代,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落后,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现象。如果他们不能解释,他们只能寄托神。因此,古代对鬼神的说法非常迷信,为了表达他们对神的敬意,从而衍生出祭祀文化。古人认为无三不成礼数,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祭祀文化中,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三三制”。也就是说,在祭祀礼仪中,菜品数量、磕头数量、烧香数量都与“三”数字有着不解之缘。在餐桌上,如果菜肴的数量是三个禁忌,这不仅是对神的亵渎,也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不吉利的象征。
不仅如此,这三个词与“分散”谐音,产生了一个糟糕的方向——晚饭后分散。考虑到这两个原因,古人会把宴请别人时不能放三道菜作为餐桌上的重要礼仪标准,这可以说是一颗善良的心。
二、筷子不成五
事实上,关于筷子不是五,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餐桌上的筷子不能有两种筷子(眼泪筷子和粘筷子)和三种放置方法(水平筷子、叉筷子、倒筷子)。所谓的眼泪筷子,是指有水滴,没有擦干净的筷子;至于粘筷子,是夹蔬菜,也有蔬菜汁筷子,这两种筷子出现在桌子上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至于横筷、叉筷、倒筷,是指筷子摆放不当。横筷,是指将筷子横放,横筷一般是客人说酒足饭足,不再进食,但如果主人横放筷子,那就很不合适了。叉筷是指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这种摆放方式显得不雅,平行整齐,端正才显得更有规律。倒筷是指将筷子的尖端朝外,与通常的筷子方向相反,这也是不合规的。
[img]442685[/img]
还有一种说法是筷子不成五,就是餐桌上不能有五根单筷子,餐桌上的筷子必须规格一致,长度不能不均匀。
三、席不坐六
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博大精深,其中最难以捉摸的就是陪餐制,即餐桌上主副陪的安排。即使在今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必修课。所谓席不坐六,其实就是规定餐桌上的人数。顾名思义,是指六个人不能坐在餐桌上。按常理来说,“六六大顺”应该意味着和谐幸福。为什么古人如此忌讳在餐桌上坐六个人?其实这也是很讲究的。
八仙桌是中国传统的餐桌,历史悠久。它是一张大方桌,四边长度相等。这张桌子每边可以坐两个人,四边可以坐八个人(像八仙)。古人常讲究对称艺术,餐桌上也是如此。如果八个人围坐在八仙桌旁,他们必须每边坐两个人;如果十个人围坐,那一定是三对三、二对二围坐。但如果一张八仙桌坐了六个人,那一定是二对二,一对一围坐。这看起来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这样坐着,俯视图看起来就像一只乌龟(两对二是乌龟的四肢,一对一是乌龟的头和尾)。虽然乌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但乌龟也被称为王八,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餐桌礼仪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国传统礼仪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运用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礼仪,构建新的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