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明朝北方军事重镇蓟州爆发了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兵变。
说它微不足道,现在我们很难理解真相,朝廷故意隐瞒,许多历史学家对骚乱保持沉默。然而,参与兵变的士兵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历史上著名的齐家军,这导致了许多人对兵变非常感兴趣。
[img]442758[/img]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完成东南抗日任务的戚家军被调往北方守卫蓟辽。在那里,戚继光根据蒙古人的作战特点,对戚家军进行了改造训练,多次击败南侵蒙古人。
然而,戚继光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自己打造的精锐部队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关于蓟州兵变,《明史》没有任何记载,而《明神宗实录》也只有几个字:
“自己没有,防海兵威胁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复请,报可。”
根据这段记录,不难看出,兵变的表面原因是戚家军以兵变为威胁向朝廷索要军费。蓟州总兵王保以此为借口,杀害了参加兵变的士兵。至于那些没有参加兵变的士兵,他们都被驱逐回南方,然后王宝向朝廷奏报,朝廷默认了这一点。于是,威风一时的戚家军就这样被自己人消灭在了自己驻防的蓟州市,对此,笔者感到非常难过。
那么,当年为朝廷做出巨大贡献的戚家军,为什么会发动军事变革?
[img]442759[/img]
事实上,作者个人认为齐家军发动兵变是假的,但要求工资是真的。要求工资的反映是当时齐家军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这也是齐家军最终被镇压的根本原因。
隆庆皇帝调戚继光北上,主要是因为戚继光率领的南兵战斗力很强,让他们面对蒙古和越来越强大的女真人,可以加强北方的防御,这也得到了张居正等朝中大臣的全力支持。
但令他们惊讶的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很快被压制,最终被解除抑郁症,一代著名的将军倒下了。戚继光离开后,戚家军在老将吴伟忠的带领下继续战斗。他们的最后一场战斗是万历三大战役中的朝鲜战役。
朝鲜人对齐家军在朝鲜战役中的表现最为中肯:
“南兵不顾生死,一直在前进,吴唯忠的功绩最高。”
事实上,在平壤战役中,吴唯忠打得最勇敢,也是第一个进入平壤的,而且吴唯忠治军严格,深受朝鲜地方官员的尊敬:
"(吴唯忠)性简约,控众严整,秋无所犯,民甚悦服。
由此可见,虽然失去了戚继光,但吴唯忠率领的戚家军依然是明朝最耀眼的光芒。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遭到北兵的嫉妒和压制。
[img]442760[/img]
从战后吴唯忠和戚家军遭受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正如前面所说,吴伟忠在朝鲜战役中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主要将领宋应昌也承诺先进入平壤的“第一叙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叙述”的工作不是吴伟忠,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叙述”的工作最终被北方将军杨元获得,这引起了南方士兵和南方将军的不满。在这方面,接替宋应昌的顾养谦也曾说过:
"平壤之捷,先等者各有其人,而归之杨元则众论不平。"
那吴唯忠受到不公平待遇只是个例吗?答案并非如此。事实上,当时以戚家军为主的南兵所展现的战斗力、军纪、将领素质,都是北方当地军官和士兵所不具备的。朝廷重用了他们,甚至派他们到北方驻守边关镇,这触及了北方当地军官和士兵的利益。朝鲜战役期间,南兵处处被北兵打压,朝鲜人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当初南兵先有功,而李提督(李如松)不是录功,是南兵多怨对手。”
除功劳被抢外,南兵还受到了扣除工资的不公平待遇:
“以月银不给事,人多怨辱。”
[img]442761[/img]
一开始,戚继光北上,朝廷答应给戚家军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士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朝廷需要用更多的工资来保持戚家军的高战斗力;二是戚家军都是义乌人。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北方,应该给他们加工资。
然而,随着张居正和戚继光的相继去世,戚家军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此外,朝鲜战役中的功劳被抢劫,导致戚家军士兵怨恨不已,因此聚众索要工资并不过分。
但自古以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士兵聚众闹事的影响都很小,戚家军单纯聚众索要工资,恰好被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所利用。
王宝是北方将军,长期以来一直对这些南方士兵不满,所以他心生毒计,消灭了所有聚集在一起的齐家军,然后向朝廷报告。这些人打算谋反,但他们先砍后打。
王保的行为得到了军事部尚书石星和皇家历史马文卿的支持。万历皇帝没有派人调查此事,因此3000多名戚家军队成为北方士兵刀下的敌人灵魂。随着他们的离去,蓟辽地区曾经坚定的防御体系。20多年后,面对后金的崛起,明朝彻底失败,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戚家军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他最终会被残忍地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