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诗歌,西汉文学还有政治论文和传记,如汉赋,统治了400年;充满活力的乐府民歌为后世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传记作家涉及各种文学体裁,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传记文学体裁的标准。
辞赋最初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汉代统一后,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汉代早期的辞赋受到楚辞的影响,形式上仍保留着“风骚”,大多表达了政治观点和生活经历。
贾毅(公元前201-公元前169年)是汉初创作辞赋的佼佼者。20多岁时,他被汉文帝召为医生,很快就搬到了太中医生,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不幸的是,他被老臣周波、灌婴、冯静等排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毅感受到了自己的经历,认为屈原也被诽谤和放逐,是作为“屈原”,屈原的生活经历,对自己无辜的愤怒,这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骚写的抒情作品,也是汉人最早的屈原作品,开汉辞职追求屈原的先例。
在长沙期间,贾谊还写了《鹏鸟赋》,赋里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公正情绪和不妥协精神。贾谊也是政治论文的领导者,代表着我们熟悉的《过秦论》。
[img]440698[/img]
枚乘(约前210-约前138年)是西汉初期除贾谊外最重要的赋家,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和汉景帝。
《七发》是一部杰作。它以楚王子生病为代表。吴克去拜访,通过互相问答形成了七段话。这一赋予的讽喻性非常明显,指出楚王子的原因是过度奢侈和寻找乐趣,这是普通药物和针灸无法治愈的。只有圣人的“美妙之道”才能治愈他的疾病。
《七发》借鉴楚辞,融合了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宏大体系和问答形式,在继承过程中极具创造力。
《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篇之作,为后人所学。
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发展到鼎盛时期。此外,汉武帝也非常喜欢辞赋,所以汉赋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一代著名的汉赋大师,比如司马。
司马相如(约前179-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为武骑服务,因病去职。后来客人住在梁的时候,交了邹阳、梅乘、庄忌等辞赋家,为梁孝王刘武写了著名的《子虚赋》。赋词藻丰富,结构宏大,司马相如一时成名。
汉武帝也非常欣赏《子虚赋》。他一开始以为是古人的作品,叹息不能和作者同时代。后来得知是住在蜀国的司马做的,急着去北京。
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时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做一个天子打猎的赋。”
司马相如遂又创作了一篇与《子虚赋》相衔接的《上林赋》。这个赋规模宏大,词汇丰富,用“子虚”、“乌有先生”、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题,以“死是公”为假托人物,设置问答,放手铺路,歌颂统一帝国无与伦比的形象,讽刺统治者,开创汉代大赋的基本主题。
司马相如一生留下了29篇文章。《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后来,为了迎合汉武帝求仙的愿望,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大人赋》。汉武帝读完后非常高兴,甚至有“飘有陵云,游天地”的意思。
[img]440699[/img]
与汉赋的体裁完全相反的是民歌,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类似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或反映现实生活,或讽刺贵族阶级,表达了人们的爱与恨的思想和感受。与汉赋的修辞和文字相比,民歌具有通俗易懂、情调清新真挚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成立了专门从事音乐的“乐府”组织,以李延年为协调队长,主持乐府工作。乐府主要制定乐谱,训练音乐家,收集民间歌曲。
朝廷仪式中使用的运动主要是由文人创作的,而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词主要是从民间收集的歌曲。这些歌曲被称为“乐府民歌”(也被称为“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代表了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继《诗经》之后、楚辞的一种新诗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民歌》的杰作、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羽林郎》、《十五从军征》、上邪等等。
汉代乐府诗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它的杂言诗自由灵活,一篇文章中有一两个字(比如《孤儿行》),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而且五言诗也是汉代产生的,比如乐府诗《江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整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越来越完美。它已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img]440700[/img]
除了词赋和诗歌,汉代文学还有创立于司马迁的传记文学。它宏伟的《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史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人物的形象描绘,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社会生活,而且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形成了一幅华丽的三维历史画卷。
《史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历史,而且其写作方法和风格内容对中国古代小说、散文和戏剧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到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以至于长篇大作,在人物塑造、描写手法、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史记》影响的痕迹。
《史记》对后来的散文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力求简洁。即使在引用战国前的古籍时,它也将古代奥运会的语言翻译成当时肤浅的语言。唐宋以后,古代作家和散文家在反对繁文缛节和古代奥运会的风格时,往往以《史记》为标记。
一般来说,汉朝作为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强大,而且在文学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各种体裁的优秀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承载着汉代的文学余韵。
西汉文学有哪些形式?对后人有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