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代八旗兵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八旗兵声称是不可战胜的。为什么八旗兵最终变成了鸡肋?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八旗兵”是清代赖以生存和崛起的基础,也有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在《萨尔浒传》一战中,灭明军数万人,但自己却死伤数百人。从此,明军称之为“万万不可敌”,成了明朝的噩梦,也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八旗兵”在战场上杀出了威风。然而,满人入关后,他们的战斗力不如一天。从康熙的“平三藩”到收复台湾省,再到乾隆平定大小的金川,他们都以汉人的“绿营兵”为主力,但他们传统的“八旗兵”却成了“鸡肋”。这是什么?
八旗兵兴衰
“八旗”原本是一个军政一体、兵民一体的政治制度,其本质不是单一的军事组织,而是努尔哈赤根据其原有的“牛录额真”制度发展起来的。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正式打造红、白、黄、蓝四旗,“牛录真”正式成为官名,一名“牛录”有300名士兵。到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正式打造了“八旗制度”,名为“削平各国”,旗主分别由其子侄领导。
八旗制度规定:旗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
[img]440745[/img]
在这样的制度下,努尔哈赤还为旗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方针、战术原则和严格的军事纪律。“八旗军”严格按照旗主的“计划胜负战略”行事。一般来说,战胜敌人后,“所有的罪行都应该是真的”。八旗将士“每个人都想做出贡献。当他们闻到战斗时,他们都很高兴。如果他们进攻,他们就会战斗。”
说白了,在八旗旗丁看来,战争和日常生产没什么区别。战争越多,胜利越多,他们得到的好处就越大。因此,旗丁们努力练习杀敌技能,所以他们看起来很强硬,很善于战斗。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根与八旗兵对中原王朝的征服,八旗兵的威望逐渐显现。三五十个人往往敢于追逐成千上万的明军,他们的名声令人惊叹。
但随着满人入关,八旗兵的战斗机逐渐被废弃。早在康熙初年的“平定三藩之乱”中,八旗将领听到吴三桂大军的来犯,就急忙退却,以免避之不及。更有时候人们评论八旗“满洲诸将,八年不战,都只是封闭营垒。再比如乾隆十三年的“金川之战”,三千八旗兵攻击数十人守卫的营寨,败得落花流水,当时有人称八旗兵“都暮气也”。嘉庆年间,八旗军几乎无法打仗,尤其是“白莲教”起义后,八旗兵的无能更加暴露。有“贼到官兵不见面,贼到官兵开始出现”的评价,可见八旗兵已经沦落到几无可战之力的境地。
与明代卫兵相比,八旗兵的衰落速度堪比,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
[img]440746[/img]
八旗兵的战斗力来自制度,失去了制度
满族进入北京后,为了巩固政权,他们仍然专注于八旗的利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八旗的政策和制度,努力稳定八旗士兵,保持他们擅长骑马和激烈的战斗。
在政治上,巩固八旗兵的政治地位,一举打破了宋代以来武人不能当高官的政治传统。八旗兵晋升的方式有很多。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战争成为官员,还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特殊优惠。例如,康熙皇帝发出了一条命令,“那些准确识别八旗汉字的人只能通过考试翻译来识别和写作。优秀的人被授予八种产品。对汉人而言,这个官职需要参加科举殿试才能授予。
经济上,八旗兵丁有世袭田产,常年拿着国家分配的粮食和工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顺治元年,多尔根下令“凡八旗壮丁,差役、粮草、布料,永不停产……七岁以上全额工资,六岁以下半额工资。”此外,清兵入关后,八旗成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特权阶层,导致旗兵田产大量隐瞒,清政府不予追究。
在法律文化方面,八旗也有很多特权。比如清代八旗宗室参加科考,“不由乡举,直接去参加会议考试”,可以说是极其优惠,成绩略好,也就是委以重任。从法律上讲,八旗兵丁拥有自己的特权。旗丁违法,地方官员根本无权管辖,而是由步军领导的衙门和慎刑司审理,更不用说他们还有用银减刑、换刑等特权。
[img]440747[/img]
然而,清朝统治者给予了八旗兵丁这样的特权和愿望,不仅没有延续其强硬和善于战斗的特点,而且随着八旗兵丁的权利越来越大,腐败下降越来越快,原因是制度因素。
以前,八旗兵可以打败大明精锐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主要原因是它最初是“兵农一体化”。入关后,清政府对八旗的各种优惠待遇使原来的“兵农一体化”转向“兵农分家”。此外,八旗兵作为征服者出现,与中原王朝的地主武装没有什么不同,这绝对无法摆脱腐败和崩溃。
因此,八旗兵穿着“竞尚鲜华,多用绸缎”,“耽误口腹,不尚生产”,蓄奴成风。他们经常声称自己是“汉人不累,旗人累”,觉得祖先下了一个国家,认为坐着吃工资是理所当然的,以至于在康熙平三藩的时候被吴三桂打得“不可战胜”。虽然战争失败了,但骚扰人民、抢劫财产等方面变得更糟,军事纪律腐败,军事心脏松懈,自然没有战斗力,在这方面,雍正帝谴责了八旗士兵:
自兹以后,不能借汉人无累,旗人有累之说,以遂其无上行私之术,让八旗子弟各习其业,念过去积累的艰辛。
但雍正的话几乎没有效果。雍正五年来,他参观了八旗兵营,看到旗兵“酗酒、赌博、去花园、斗鸡、鹌鹑、蟋蟀、勒索、盗窃、就业差、转售人口、印钱、典当兵等”。虽然雍正帝一再重申禁令,但收效甚微。
之后,八旗兵一次不如一次。乾隆时期,他们乘轿子出入,“以骑马为耻”,更不用说平时的训练了。甚至在一些地方,八旗兵学会了吹笛子和钢琴,接近优秀的演员,不伦不类。他们怎么能有战斗力呢。
说,成功制度,失败制度!努尔哈赤建立了农兵结合的八旗制度,但被后人给予的特权摧毁。说八旗兵的衰落是制度的原因并不过分。
[img]440748[/img]
结语
当然,八旗兵的衰落也与清朝官员腐败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基于地主阶层,与生产脱节,在普通人身上,已经成为特权阶层,这样的军队最终不可避免地随着王朝的衰落而衰落,汉唐军队,这是封建王朝本身的规律。打个比喻,这就像让乞丐成为百万富翁,他还能回去和乞丐一起吃饭吗?显然不是!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代八旗制度、《大清会典》等
揭示清朝八旗兵兴衰的秘密 为什么八旗兵最终会变成[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