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晚婚。“古人早婚”往往成为催人结婚的例子,但并不是所有古人都倾向于“早婚”,“晚婚”也成为古人的主流选择。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一、 婚龄与古代婚姻伦理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都是“早婚”。这意味着女性15岁的“和吉”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被直接视为女性适婚年龄的代名词(《礼记·内则》)。这种印象一般都没有错。深刻影响古代婚龄的婚姻伦理本身更倾向于早婚。
[img]439421[/img]
早婚在古代婚姻伦理认可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早婚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在古代,鼓励早婚有助于国家获得税收和士兵(增加人口)。越王勾践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兵力,勾践曾规定:“男人二十岁,女人十七岁不结婚,父母有罪”;汉惠帝时,为了财政富裕,朝廷曾要求:“15岁以上至30岁的女性不结婚,五算”(大龄妇女家庭通过纳税调整,税负五倍);晋武帝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长官配之”(国家派官员强行拉郎配);北齐末期,朝廷还要求“女子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父母处死”。
第二,倡导早婚有助于维护个人家庭利益。虽然今天的人普遍认为婚姻不是交易,但婚姻实际上是古人的“生意”。女人的家庭可以通过早婚早点得到彩礼,而男人的家庭可以尽快继承家庭,获得新的劳动力。
第三,早婚有利于维护传统孝道。早在先秦时期,如果你在适婚年龄之前不结婚,就被认为是“你不能孝顺你的叔叔和阿姨,但你不能抚养你的孩子”。我们熟悉的“不孝有三种,没有未来是伟大的”可以说是促进早婚的“必杀技”。
在上述三个重要原因的推动下,早婚成为古代婚姻的常见情况,当统治阶级经常认可早婚,并制定严格的法律来“支持”早婚。这让我们认为古人“早婚”。
二、 以汉代为典型的“早婚”
但是,古代早婚有什么表现呢?让我们来看看早婚盛行的汉代。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一个女人在汉惠帝15岁之前还没有结婚,她必须缴纳“五算”税,即每年600元,直到她30岁。对于无数普通家庭来说,6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不用说15年了。为了不缴纳额外的重税,许多人选择提前嫁给女儿。
[img]439422[/img]
据调查,汉代妇女的初婚年龄一般为13至15岁。汉惠帝制定了严格的早婚法,他的皇后张甚至在12岁时嫁入宫中。汉昭帝8岁即位,皇后是官安大臣的女儿,只有6岁。因此,早婚在汉代风靡全国并不过分。
三、 以唐代为典型的“晚婚”
但只要我们结合生理知识思考,就不难意识到汉代的早婚也有很大的隐患。一位汉朝大臣曾指出:“世俗婚姻太早,不知道如何成为父母和有孩子,因为教育不明,人们死得更多。”汉朝以后,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有些人更倾向于让女儿以后结婚。唐朝是典型的。
参考大量唐代墓志铭,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约为17岁。虽然这个年龄在今天仍然是未成年人,但与早婚的汉代相比,它显然是一个“晚婚”。根据这些墓志铭的记载,与平均初婚年龄约为16岁的唐代早期和16.5岁的唐代中期相比,唐代晚期的平均初婚年龄为17.44岁。
在这些流传至今的墓志铭中,有64人在20岁到25岁之间结婚,16人在26岁以上(其中许多人在近40岁或40岁以上结婚)。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其中16人可以算是晚婚,但他们真的生活在被我们认为是“早婚”的古代。目前,希望人们早点找到幸福的初衷是好的,但以古人“早婚”为由,给别人结婚的压力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img]439423[/img]
当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个时代的适婚年龄都适合这个时代。唐代常见的“晚婚”也与唐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熟悉的唐代三位诗人实际上都是晚婚:白居易37岁,杜甫30岁,李白26岁。
唐代宗室很多女性初婚年龄较高:义阳公主30岁初婚,信安县长42岁初婚。他们的晚婚大多受政治影响,不得不成为“老剩女”。
在唐代中后期,仍有许多妇女在战争或家庭贫困(缺乏足够的嫁妆)中“晚婚”。白居易曾为此写过一首诗:“30个男人有一个房间,20个女人有一个家。在现代,更多的混乱,更多的婚姻过期。婚姻既不早,生育往往很晚”。
当然,女性“晚婚”的原因与今天的人特别接近——对另一半有很高的期望。唐代工部尚书杜云和妻子岐阳公主曾生育一名23岁未结婚的女子。杜的家庭很突出,一个去求婚的学龄男人肯定不会少。但杜“寻求人才”,不想妥协,最终成为唐朝的“剩女”。
但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女性可以等待真爱,宁愿等待闺房也不愿妥协,那么今天的人为什么要束缚自己,把不情愿的自己锁在围城里呢?“早婚”或“晚婚”,婚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合适的年龄。
为什么早婚在古代被认可?为什么唐朝有很多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