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称之为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是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合鹿、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历史上从东周末到秦朝统一中原的混战。因此,它被后人称为“战国”。“战国”一名来自西汉刘翔编写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大国的并购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可谓越来越少,直到秦国统治世界,建立秦朝。例如,大家熟悉的卫国、郑国、鲁国、宋国等诸侯国,都在春秋战国时期相继消失。至于笔者今天想说的代国,包括两个以“代”为国号的诸侯国。其中,第一代国被赵的前身赵消灭,第二代国是赵王室后人建立的,存在于战功末期,最终被秦军消灭。
第一个代国
一方面,就第一代国而言,它是山西大同和河北蔚县的商代和周代诸侯国之一。汤封同姓,代子立国。这个代国在很多文献中只记载了几个字,但大致可以证实,代国最早建于商汤时期,是商朝著名的开国君主商汤封给同姓贵族的封地。史载:“汤封同姓,代子立国”,《两镇三关志》载:“代商汤封”。虽然代国建立的历史记载不多,但代国灭亡的历史不仅有很多史料,还有一个传说。
[img]439493[/img]
据《吕氏春秋》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临死前委托儿子赵襄子到夏屋山俯瞰。赵襄子非常重视父亲去世前的委托。他特意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站在夏屋山上,看着远处的代理土地,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图:让他想办法夺取代理土地。到了春秋时期末,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左右,赵襄子让人代王。让厨师用食代王和从者操铜,行倒,阴令宰人各以杀代王和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因此,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赵襄子消灭了代国,代国的疆域自然被纳入赵氏的领土范围。赵襄子在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氏灭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命令韩虔﹑赵籍﹑魏斯是诸侯。
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分为晋国公室。三家分晋后,原代国的疆域,成为赵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主赵武灵王在位时,在原代国疆域设立了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代郡县。赵慧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95年资治通鉴),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将长子赵章封在代郡,被称为安阳君。值得注意的是,赵武灵王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沙丘之乱。在沙丘之乱中,赵章逃到赵武灵王行宫,赵武灵王接受了他。后来,公子成和将军李兑等从邯郸领兵增援,围困赵武灵王,杀害赵章。赵武灵王最终饿死在沙丘宫,因为他无法突破。
第二个代国
战国后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为了防止匈奴的进攻,长期驻守代地。廉颇离开赵国后,李牧来到朝廷任职,成为赵国抵御秦国进攻的中流砥柱。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秦国离间计,听信诽谤夺取李牧兵权,不久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坚乘势攻打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因此,公元前228年,第二代国正式成立,可视为赵国的延续。赵国被秦灭后,赵嘉奔入代郡,自封为王,为代王。
对此,《史记·赵氏家族》记载:太史公说:“我听到冯王孙说:“赵王迁,他的母亲也提倡悼念襄王。悼念襄王,适嘉而立迁。迁苏无行,相信诽谤,所以他惩罚了李牧,用郭开。”屈不缪哉!秦被俘,赵之亡医生共立嘉为王。王朝六岁时,秦进兵破嘉,于是灭赵为县。
[img]439494[/img]
@ 自公元前228年成立以来,代国继续与秦国抗衡,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国淘汰。在这方面,笔者认为,秦国直到公元前222年才派兵消灭代国。消灭赵国后,秦国还需要与魏、楚、燕等诸侯国打交道。而且,代国在地理位置上也处于相对偏远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秦国暂时没有管代国,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对付魏、楚等诸侯国上。例如,秦国在消灭楚国时,将60万军队交给了王坚,从而打破了楚国都城寿春。
公元前222年,秦国消灭燕国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坚的儿子王贲攻打代国,代王赵嘉战败,想投靠匈奴。王贲追赶并抓住了赵嘉,从而消灭了第二代国家。至于代国地区的代郡,也成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秦朝时期,代郡辖山西阳高至河北省蔚县,县治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一般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代国,一个被赵的前身赵消灭,另一个被秦消灭。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几个代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