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这个规则最早出现在周朝,《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是尊者忌讳,亲者忌讳,贤者忌讳。”这是避讳的一般原则。根据这个一般原则,避讳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修改和扩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但严格的制度。
[img]439316[/img]
完整的禁忌制度比较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的禁忌问题,这是封建统治者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很多时候显然没有大错误,但统治者可以利用禁忌这个大或小的指控来惩罚,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六种禁忌类型。
一、 国讳
国忌,所以也叫国忌和公忌。这种禁忌等级最高,包括皇帝在内的全国都要遵守规则。本来国忌只指皇帝本人及其父亲的名字,后来范围逐渐扩大。皇后及其父亲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的号码、皇后的号码、皇帝的陵墓名称、皇帝的生肖等。都被纳入这种禁忌的范畴。
二、 家讳
家庭禁忌,也被称为私人禁忌,是指家庭内部避免父亲和祖先名称的规则。这实际上是国家禁忌延伸到家庭的表现,也象征着封建社会父权主义的伦理概念。不幸的是,许多人已经成为这一规则的受害者,李贺显然是最具代表性的。由于他父亲的名字晋肃,“进入”和“晋”的声音相同,犯家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即使有才华也不能表现出抱负,27岁就抑郁了。
[img]439317[/img]
三、 内讳
禁忌,又称禁忌,也在家庭内部实施,但不同的是,禁忌是父亲和祖先的禁忌,禁忌是禁忌母亲和祖先的禁忌。《礼记·曲礼》中有一句话:“禁忌不能出去。”
四、 圣讳
这就是《公羊传》中所说的“为贤者忌讳”,是封建社会推崇的圣贤的忌讳。这种忌讳的对象在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要避免的圣人是老子、孔子、孟子等,有时包括汉代后皇帝的名字。
五、 宪讳
古代下属官员称上司长“大宪”、“宪台”,所谓宪忌,就是避开上司官员的名字。西晋羊虎死后,荆州人民感谢其恩德,自发避讳,将“户”改为“门”。我们最熟悉的是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第五卷中描述的“田登作郡,自忌其名,触者必怒,官卒多被列入榜首。所以举州都叫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在市说:‘本州依例放火三天。’”
[img]439318[/img]
六、 个人讳
相比之下,这一禁忌没有统一的对象,一般来说,官员自己依靠权力强行要求下属避免禁忌,如果不避免,就会受到惩罚。这种行为常常引起人们的不满。官员们强迫他们回避,以反映他们的权威。最后,他们弄巧成拙,使人们心中没有尊重。只有恐惧和无聊,这也是本末倒置。“只允许州官放火,不允许人点灯”就是最好的例子。州官叫宋田登,强行要求治理人民,避免他们的名字。当人们感到不满时,他们有这句名言来嘲笑和表达他们的不满。
如果有问题,自然会有解决办法。你甚至不能避免基本的说话和写作。古人也有相应的禁忌,大约有五种。
第一种是最常用的改字方法,用同义词或同音词代替这个词。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的“正月”改名为“端月”,以避开秦始皇的名字。秦始皇的名政当时和“正”一样,需要避免。
第二种方法是改变名字,类似于第一种方法,但不同的是,改变单词的方法是避免要求当前的人改变单词,而改变名字是改变死者或已经出现的东西与当前需要避免对象碰撞的部分。例如,在晋朝,为了避免司马昭的禁忌,王昭君被改名为明妃。
第三种是缺乏写作方法,故意少写几个字。为了避开唐太宗李世民的禁忌,唐代的《于志宁碑》将“世”写成了“三十”。
[img]439319[/img]
第四种是空字法,简单粗暴。既然你想避开它,你就应该直接保持空虚。虽然这种方法很简单,但会出现误抄误传的情况。唐代历史学家在编写隋书时,为了避免李世民的禁忌,王世充写道 充电。后人中的一些不知名的人在传抄和翻刻时误写为“王充”。
最后一个是避名字,比如唐代成书的《晋书》,为了避唐高祖李渊忌,公孙渊被称为公孙文懿,楚渊被称为楚彦回。
可以发现,古人不仅注重禁忌,而且为禁忌而头疼,甚至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明朝的皇帝,为了避免方便,用生避词作为名字。甚至重新造字。回避这一规则最初是为了表达尊重,这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来它演变成了维护封建政治的工具。正如韩愈在《忌辩》中斥责的那样,“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如果父名‘仁’,子不得为人意?“当一个制度过度矫枉过正时,明眼人可以看到荒谬时没有反思,必然会造成悲剧。
盘点古代六种避讳类型,古人是怎么避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