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三月,大清高层爆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皇帝认为「 “藩镇长期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利”,决定下令「 “撤藩”,造成三藩之乱。
可以说,三藩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康熙下令削藩。
[img]438521[/img]
但事实上,三藩之乱的隐患由来已久。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忠。这三个人都是明朝的将军,但他们投靠了满清,却像另一个人,在满清进入中原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满清入关,但毕竟人数有限,满清政府利用这些汉人降将有功者一路南下,同时让他们管理南方各省,这样才有了三藩。
[img]438522[/img]
三藩在所在省份有很大的权力,远远超过当地官员,可以控制当地军队、税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像一个小王国,对朝廷的威胁仍然很大。
康熙是一位年轻的皇帝。他刚刚执政,想展示自己的技能。他自然知道三藩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这不利于维护清朝对地方政府的统治。
这就是清朝朝廷和三藩之间的根本矛盾,就像明朝的朱允炆一样,他们刚登基就要削藩,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
[img]438523[/img]
就这样,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打架 "兴明讨俘"的旗帜,赢得了许多汉族人和对满清朝廷不满的人的支持。
显然,康熙对三藩的估计是不够的。战争爆发之初,他没想到的是影响会这么大。清军连战都败了。再加上耿的忠诚、尚之信和孙延龄的反应,西南半壁江山一度落入叛军手中。
吴三桂等人很快就到了长江南岸,但由于种种原因,叛军徘徊不前,浪费了好机会。
这也给了康熙三次平定的机会。
为什么康熙在为期间爆发三藩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