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什么统治者如此信任宦官?有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
宦官专权是导致大唐灭亡的一大毒瘤。中晚唐的十二位皇帝中,有八位是宦官支持的,另一位是唐敬宗,被太监刘克明谋杀。
与边境将军和外国大臣相比,太监离皇帝更近。如果他们有恶意,后果将是可怕的。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唐朝宗、唐德宗和唐文宗为根除宦官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效果不大,宦官仍然很强大。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造成的呢?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平不再是时代的主旋律,而是转化为无尽的战争,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中原与外族不断战斗。@ 文官对皇帝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朝廷的中坚力量成了带兵的将军。
在以战争为主的情况下,皇帝应该器重将军才对,宦官为什么这么拉风?
[img]436936[/img]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大唐的兵制开始:
唐朝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行政府军事制度,这是一种在农业、军事和农业之间融合的制度。士兵们忙着种地,当地军事政府在闲暇时组织训练。一旦发生战争,每个人都会回家抄袭家伙,带来食物,然后由当地的折扣船长和郭毅船长领导,跟随朝廷指定的将军。
战后,府兵们迅速赶回来。如果将军动员他们叛乱,对不起,他们没有时间和你一起拖延时间。朝廷对府兵免税,他们不得不回去种地。
当时的将军们并不固定,没有文武之分。他们通常有自己的职责,在战争中奉命出征。即使是十六卫的全职将军,除了有限的北京守卫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光杆司令。@ 在实施府兵制时,很难造反。
然而,从高宗时期开始,战争越来越大,越来越远。政府士兵全年都在外面战斗,这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仅没有时间耕种土地,而且当他们回来时,他们的儿媳可能会跟随别人。此外,随着官员腐败和土地合并的日益严重,政府士兵回来得不到应有的奖田,死去的士兵家属得不到应有的养老金,使政府军事制度的优势消失了。@ 府兵纷纷逃亡。
[img]436937[/img]
玄宗时期,干脆废除了府兵制,实行了征兵制。边疆设立了节度使,管理周边州县,征税招兵。这样,士兵们只有跟着节度使打仗才能吃饭。
@ 士兵们只忠于将军,却不知道有皇帝。朝廷军队似乎成了将军的私人财产。一旦遇到像安禄山这样雄心勃勃的节奏,叛乱就会爆发。这是安史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玄宗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他的儿子苏宗和孙子逐渐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碧还是仆固怀恩,这些节奏都是一丘之浣熊,本质上没有区别。
每个人都说他们忠于国家,但这种事情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皇帝不能把信任建立在虚幻的忠诚之上。太监是不同的,他们可能渴望权力,像生活一样爱钱;可能心胸狭窄,无知,但只是不会叛逆。注定要没有后代,赢得世界有什么用。此外,太监的身份很谦虚,只有依靠主人才能与人竞争,离开主人,是一只失去家庭的狗。
代宗花大力气杀死了擅长专权的大宦官李辅国。然而,当吐蕃进入长安时,他没有节奏地带领军队和国王。只有太监鱼朝恩带领神策军前来救车。
德宗一网打尽专权宦官,任文臣白志贞掌管禁军。然而,在叛军攻打长安的关键时刻,腐败的白志贞却无法招兵一卒。只有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带领一群小太监奋力拼搏,救了德宗一命。
[img]436938[/img]
与太监相比,帝国依赖的将军们,那些手持重兵的节日使者,如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不仅没有来救他们,反而一个接一个地叛逆。
如此巨大的对比,怎么能不让皇帝心塞,关键时刻还是太监亲密啊!@ 皇帝宁愿相信太监也不愿相信将军。
就这样,宦官控制了禁军,制衡了将军,监视了所有的官员。虽然他们是奴隶,但他们已经成为中晚唐150年来最受欢迎的群体。当他们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就会采取行动,试图支持新一波的太监来取代他们。
因此,中晚唐的皇帝陷入了打击专权的宦官和支持值得信赖的宦官专权的循环。随着这样的循环,唐朝逐渐灭亡。
为什么统治者在唐朝中后期如此信任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