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之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这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
反间计,出自《三十六计》,间者,使敌自相疑忌;反间者,因敌而间。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只有造假巧妙逼真,敌人才能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做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反间计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下四次反间计最为著名。这四个著名的“反间计”不仅影响了四位名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一、乐毅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接70多个城市,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告了强齐伐燕的仇恨。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五年,攻占齐国城邑70多座,均归属于郡县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王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当王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满意。他登基后,齐国田单得知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实行反间计,诬陷乐毅准备在齐国当王。
当时燕惠王已经怀疑乐毅了,又被齐国反间计挑衅,于是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好意思的,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投降赵国。乐毅被迫离开后,田单击败骑劫,成功恢复齐国。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如果燕惠王没有赢得田单的反间计划,继续任命乐毅攻打齐国,仍有可能完全消灭齐国,至少不会让齐国轻易复国。
二、廉颇
[img]436277[/img]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从而展开了长平之战。长平战争爆发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去世,林相如病重。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击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地。秦军反复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秦军散布的谣言。秦国人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是赵军的将军。因此,赵孝成王让赵括当将军,代替廉颇。廉颇被赵括取代后,秦偷偷换了著名的将军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白起采取了假败后退、诱敌离阵的作战方针,然后分割包围和歼灭,最终赢得了战争。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与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占长平,本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人,促使赵国精力充沛,失去了与秦国争夺世界的实力。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继续让廉颇坚持下去,赵国虽然难以取胜,但也不会像赵括那样导致赵军全军覆没。因此,很明显,反间计的成功运用,是秦国能够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三、信陵君
魏无忌(?—前243年,信陵君、魏国公子、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被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后人称之为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在军事上两次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
在这方面,秦国自然非常害怕信陵君魏无忌,尤其是在正面较量中,秦国两次输给信陵君魏无忌。为了解决这位将军,秦国派人带着万金前往安厘王与魏无忌的关系,并派人前往魏国,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因此,魏安厘王更怀疑魏无忌,于是派别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秦国反间计成功后,信陵君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后,不再上朝,越来越沮丧。魏无忌于公元前243年去世。从此,魏国失去了最后支撑的顶梁柱。
[img]436278[/img]
四、李牧
@ 若说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最后的支柱,那么,李牧无疑是赵国最后的名将。也就是说,李牧对赵国的重要性可以与魏信陵君相提并论。李牧的生平事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他在赵国北部边境与匈奴作战;后来,他主要抵抗秦国,因为他在宜安之战中重创了秦军,并获得了武安军的称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唯一支撑危局的将军,被誉为“李牧死,赵国死”。公元前229年,王坚率军进攻赵国,遭遇李牧顽强抵抗。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王坚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无法迅速取胜,于是他告诉秦王,然后把奸送到赵国都城邯郸,花了很多钱买了陷害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谣言。
在反间计下,赵王暗中安排陷阱捕捉李牧并杀死他。仅仅三个月后,到了公元前228年,王坚乘势冲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因此,很明显,王建之能够消灭赵国,也离不开反间计的成功运用。如果李牧这位著名的将军没有被淘汰,王建很可能无法成功突破赵国首都邯郸。这自然会直接影响秦国消灭山东六国的进程。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四个“反间计”:三次与秦国有关,另一次与齐国有关。对秦国而言,反间计的成功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对山东六国的消灭。
战国时期发生了多少次反间计?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