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韩、赵、魏,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故事。
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成立六卿以来,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滚。后来,赵在公元前453年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后,与韩氏合作﹑魏氏灭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命令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分为晋国公室。
[img]437306[/img]
“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前,楚国一直在与晋国争霸,即在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是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对春秋时期的诸侯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即许多诸侯国要么倒向晋国,要么倒向楚国。所以,问题来了,楚国在三家分晋时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趁乱消灭晋国呢?
一
@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子重耳回晋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日益强大的晋楚争霸中原。晋楚争霸主要有三场大战:前632年晋胜城濮之战,前597年楚胜,前575年燕陵之战晋胜。楚国王室的公子香在炎陵之战中被俘虏,楚共王也被射瞎了眼睛。晋国在湛阪战役前557年再次击败楚国。前546年消兵后,晋楚一般平分中原霸主的宝座,但晋国胜多败少,晋国长期占上风,而楚国长期占下风。
因此,对楚国来说,晋国可谓是自己的头号大敌。三家分晋时,晋国各卿大夫之间激烈较量,这意味着晋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无疑是楚国趁机发难的好机会。然而,楚国并没有在三家分晋时进攻晋国,甚至消灭晋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的历史阶段,楚国实力相对下降,不具备消灭晋国的条件。
[img]437307[/img]
二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诸、滕、蔡等14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晋楚共为盟主,晋楚不再战斗。至于秦国和齐国以外的诸侯国,他们需要向晋国或楚国贡献。当时晋国逐渐无法对楚国发动战争,因为清医生掌权。但晋国为了达到牵制甚至削弱楚国的目的,选择了支持楚国东部的吴国。
春秋后期,君主楚平王在位时,忠奸不分,听信马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吴尚,迫使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伍子胥逃跑。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吴王僚看到形势对吴有利,便出兵伐楚,攻打州来。也就是说,春秋后期,吴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晋国,成为楚国的重要对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合鹿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从而爆发柏举之战。
三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14年),由吴王和鲁率领的3万吴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然后占领楚国首都的远程进攻战。因此,很明显,楚国在柏举之战中遭受了重创,连都城都被占领了。尽管楚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击退了吴国大军。然而,无论如何,柏举之战带来的破坏需要楚国的休养和休息来恢复活力。
在此基础上,晋国三家分晋时,楚国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即没有达到巅峰,没有趁乱攻打晋国。另一方面,楚国更愿意消灭周围的小国,而不是进攻强大的晋国。楚惠王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鹿等人,休养生息,使楚国国势迅速复苏。楚惠王在位时,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祁国,将楚国领土扩大到东海、淮海、泗水。君主楚惠王在位时,晋国爆发了晋阳之战,即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智氏。
[img]437308[/img]
四
@ 在这方面,楚惠王没有选择与晋国竞争,也没有选择与魏国、韩国和赵国竞争,而是利用魏国、赵国和韩国忙于分割晋国的土地,从而消灭了楚国周边的陈国、蔡国和齐国。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性和务实的行为。当时,楚国并不确定要消灭晋国或三晋。在这种情况下,赢得周围的小国扩大楚国的领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此外,虽然三家分晋是晋国的内乱,但导致晋国分为魏、韩、赵三个诸侯国。然而,楚国一旦对晋国发动战争,很可能会导致晋国上下团结,甚至与楚国抗衡。
例如,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三晋伐齐到长城,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也就是说,魏、韩、赵组成联军进入齐国都城。同理,如果楚国敢于趁机发难,那么魏、韩、赵也会组成联军对付楚国。战国初期,一个强大的魏国足以压制秦、楚等大国。如果三晋联合行动,楚国会担心是否会失去妻子,再次失去士兵。综上所述,楚国在三家分晋时,不具备进攻晋国或三晋的条件,与进攻晋国相比,消灭旁边的小国更划算。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为什么楚国没有参与历史上三家分晋的时候?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