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学者、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主张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这里可以再过一年,这身羞愧在灯前。”对于明朝的老年人来说,清朝的国家总是不如他们想要的那么好。虽然他们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扭转明朝衰退的局面就像一个疯狂的梦,但他们仍然忍不住为未能保持明朝而感到羞愧和悲伤。朱顺水、顾炎武,甚至黄宗羲,晚年都陷入了这样的斗争,无法自拔。
对黄宗羲来说,“冯迪被囚禁了,他仍然没有放弃我的弦乐歌曲。”他无法放下多年来为大明操纵的心,也无法从现在开始继续简单的习俗。他无法抹去大明30多年来刻在他心中的印记。
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瑶池大会。这一天,在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有头麒麟“反其道而行之”,来到黄家给这家人送去了一份宝藏。这个宝藏是黄宗羲。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在黄宗羲出生六年后考上进士,后来成为御史。但似乎黄宗羲给这个家带来的福气并不多。天启四年(1624),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夺去一年工资。天启五年(1625),黄尊素因政敌构陷被贬为平民。不久之后,他又被魏忠贤一派污蔑,严刑拷打,终于无奈地自杀了。此时,黄尊素43岁,黄宗羲16岁,大明离灭亡还有18年。
[img]437123[/img]
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等奸臣被铲除,黄宗羲得以为父亲平反。被称为证人的黄宗羲愤怒地殴打了一些当初残害父亲的奸臣余党。当时有人愿意给黄宗羲金三千,让他不要当堂指正。但黄宗羲直接将此事上演,明言:“实际上今天还能贿赂公行,他所辨别的足信吗?崇祯皇帝见黄宗羲如此正直,都忍不住夸耀黄宗羲“忠臣孤子,非常同情我怀”。”
在为父亲讨回公道后,黄宗羲并没有直接去朝廷谋半职,因为他的良好声誉。此时此刻,他深深地感到,科举已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必须进行一些调整和发展。他更加专注于知识,努力成为一个有实力治愈这些顽疾的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黄宗羲积极参加了一些学会。当时,著名的复社和何乔远领导的诗社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来,他还与志同道合的万泰、陆福和他的两个兄弟在家乡建立了梨洲复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志存高远的黄宗羲参加了会试,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把历年积累的所有知识都用在为世界谋福利上。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孙山出名。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初夸耀他的崇祯皇帝被吊死在一棵歪脖子的树上。
[img]437124[/img]
然而,复社的所有人都没有从亡国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南明宏光政权将他们视为社会蝗虫入狱。第二年5月,宏光政权被清军推翻。黄宗羲趁乱逃回家乡,开始了他的反清复明之业。
为了支持行动,黄宗羲几乎卖掉了所有的财产,召集了6000多人投靠明朝鲁王朱以海,朱以海占领浙东。然而,黄宗羲手中的兵马根本无法与清军抗衡。顺治三年(1646年),黄宗羲残部因扰民被当地人抵制,被清军追击,彻底分裂。黄宗羲左右躲藏,躲在华安山(浙江省余姚市)。
三年后,黄宗羲再次前往鲁王,并被命令与阮美、冯京等人一起前往日本寻求支持。结果,当一群人穿过波涛到达日本长崎时,他们只被冷冷拒绝。回国后,黄宗羲感到沮丧,辞去了鲁王的官职,回到家乡隐居。
只是黄宗羲放不下大明,而不是他经历的一些挫折。虽然其他人不在反清复明的前线,但他总是通过自己的渠道与鲁王和其他反清复明势力沟通,并向他们传达清军的情报。因此,黄宗羲在顺治七年至十一年(1650年至1654年)时总是被清军通缉。
[img]437125[/img]
然而,随着信件的收发,黄宗羲感到越来越绝望。反清复明,越来越成为他无法触及的虚幻梦想。从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他开始写书立说,到处讲课。著名的黄宗羲在康熙十七年(1678)第一次正式收到清廷递来的橄榄枝,但他选择了拒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再次诚邀黄宗羲修写《明史》,但他还是婉拒了。气血方刚的复明义士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一个学富五车的智者, 将纸堆埋在浙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再次邀请黄宗羲北上当皇帝顾问,但他拒绝了这份善意。事实上,两年前,他已经准备好在父亲的坟墓旁为自己生活,准备去见父亲和家乡。
黄宗羲曾写过一组名为《周公谨砚》的诗。其中一首写着“本阳片石出塘栖,余墨依然积水湄。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剩水残山字句饶,山源仁近共推敲。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对他来说,从明朝灭亡的那一天起,他就永远是大明的遗民,留在这个世界上,逐渐失去希望和活力。他没有实现科举改革初期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实现后来反清复明的奢侈。他被留在这个世界上,静静地教书解惑,静静地等待着与家人重逢,最后黯然走向消失的故国。
黄宗羲:明朝最后的大师,他一生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