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多次击败后金军入侵。他愤怒地辞职了,崇祯皇帝登基后再次被使用。下面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
1627年,崇祯铲除了魏忠贤。
后果
1629年,在北京保卫战中,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袁崇焕率军紧急救援北京困境。
始末
1627年,明朝皇帝去世,崇祯即位,使用明朝将军袁崇焕。从辞职到重复使用,袁崇焕是明末权力竞争的结果。
1622年正月,袁崇焕按照惯例进入北京朝圣。御史侯迅见英雄,推荐袁崇焕为兵部职务主任,负责守山海关。袁崇焕一到任所,就半夜骑自行车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他说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个人守山海关就够了。
后来,袁崇焕不负众望。在东林党人、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山海关外修建了宁远城,恢复了锦州、右屯等重要军事城镇,使明朝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200英里,基本恢复了西宗早年的失地。
不仅如此,袁崇焕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和1627年的宁锦战役中,用“红夷大炮”击败了满清军队,皇太极一时不敢南入。好消息频频传到明朝,人民和朝中大臣都很高兴。
[img]436454[/img]
虽然两次与清军的战斗都取得了胜利,但袁崇焕却在前线看到了隐忧。
第一,这两次大胜似乎明军赢了,但清军的失败实际上是清军自己的战略撤退,而不是溃败;
第二,在与清军的对抗中,明朝实际上处于不利地位。它只能用“红夷大炮”来坚守城市,这是非常被动的。基于这两个考虑,袁崇焕战胜后向朝廷写信,希望与清军达成协议。
对于满清新任的皇帝太极来说,努尔哈赤新死,他的权力不够巩固;另一方面,皇帝太极知道人口和力量有限,无法忍受长期的消费战争,对和平有极大的真诚。
[img]436455[/img]
本来这是明朝达成议和的绝佳时机,但明朝廷内部却是一场明争暗斗。
袁崇焕主张与皇太极议和的态度,这让明朝的大臣们非常不满。明朝看不起满清,对议和也极其不屑。我不回答满清的来信,总有大臣弹劾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魏忠贤在西宗时期的权力熏天。魏忠贤控制了文官制度后,开始将权力渗透到武将中。在袁崇焕之前,魏忠贤已经开始将军部尚书孙承宗排除在朝廷之外。
当他来到袁崇焕时,虽然他有力地与满清作战,但袁崇焕拒绝听魏忠贤的节制。此外,东林党人孙承宗对袁崇焕有提拔之恩,因此袁崇焕也受到阉割党的报复。魏忠贤指示兵部左侍郎霍维华弹劾袁崇焕支持兵力,治愈袁崇焕在宁锦战争期间不分兵救援锦州的罪行。
魏忠贤对袁崇焕的压制,本质上是阉割党对东林党的压制。因此,袁崇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只是在从辽东二品巡抚的基础上,升级为官员,加封了二品资产管理医生,与满清议和。
袁崇焕的将军们都很生气,但袁崇焕本人相对平静,直接向朝廷请求辞职回家。魏忠贤也不想在朝鲜有人能力出众,但不听自己的话。袁崇焕的折子一递上去,魏忠贤第二天就指示六个印章同意了他的要求。袁崇焕收拾行李,从京杭大运河南下,希望尽快回到广东老家。
这实际上是袁崇焕保护自己的方式。在西宗时期,魏忠贤很有权势。与他竞争没有任何好处,但他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最好辞职回家避开他的边缘,等待机会。
[img]436456[/img]
果然,虽然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但一旦魏党被清除,东林党就变得美丽起来,向崇祯哭泣洗白。崇祯皇帝还利用了大量东林党人,他们曾经被阉割党压制。袁崇焕是一位被魏忠贤排除在外的人才。崇祯认为边境缺乏良将的守卫,于是派人“争”袁崇焕。
1628年4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邓、莱、天津军事部。7月,袁崇焕被召入北京。崇祯皇帝亲自在平台上召见袁崇焕。袁崇焕答应崇祯皇帝五年内收复辽东。崇祯皇帝非常高兴。
结论:
袁崇焕重新担任宁远保护边境的重要任务,保护了明朝东北边境的安全。但后来,皇太极利用崇祯皇帝的怀疑和离间计来诽谤袁崇焕造反。崇祯相信这一点,处死了一代著名将军袁崇焕。
曾多次击退后金军进犯的袁崇焕,为何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