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在历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官印是古代封建王朝官员行使权力的象征。一般来说,印刷材料上刻有文字,表明某某官员的印刷,如“丞相印”、“皇家历史医生印章”等,也注明了政府印章,在发布行政命令的文件上加盖官方印章,即成为标准的官方文件,官方印章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章。
据不完全研究,先秦时期出现了官印。比如我们熟悉的“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抗秦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有相国之印。
相对完整的官方印刷制度大约形成于秦朝,从总理太尉到县长,皇帝正式授予官方印刷。同时,印刷纽上的丝带被称为“丝绸”,这样印刷者就可以随时随地佩戴。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指挥项羽杀害会稽县守殷通。“佩戴印章”后,他自封为新县守,命令各县“8000名优秀士兵”,开始推翻秦朝。
[img]436862[/img]
汉朝随秦制,官印制度自然被汉朝继承。三国时期,“关云长挂印封金”的故事是关羽把曹操封的“汉寿亭侯”的大印挂在大厅里,把曹操以前赠送的金银封在桌子上,然后带着两个嫂子去找大哥刘备。
从上面熟悉的故事可以看出,官方印刷是古代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各种政策和命令下达的确认证明。官方印刷的安全储存和使用也是历代官员最重视的官方文物。
秦汉魏晋时期,官印都是由官员自己佩戴的,一般都是寸步不离。
自唐代以来,官方印章已成为政府的公章,保存在政府内,并由专人负责看守。据唐代赵林写的《因话录》记载,“尚书省24司印是纳值厅,每郎官交值时,官员悬臂相互授予”。由此可见,官方印章的严格保护。
官方印刷的使用程序也有严格的规定。以唐代中书门下政府大厅的“大厅印刷”为例,所有需要加盖印刷的文件必须由主管长官签字,校对后,然后由“大厅”(相当于政府大厅的办公室主任)审核。
此外,对于官印的丢失,历代朝廷也有严格的处理问责的办法,首先追究领导和专职保管人员的责任,一般都有严厉的处罚。
[img]436863[/img]
印刷制度如此严格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官员用官方印刷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官方印刷等级越高,储存和使用就越严格。
然而,无论管理方法有多严格,都很难阻止一些官员使用借印。那些具体的经理,经常秘密配备打印盒钥匙,需要用打印盖私人工作,偷出来使用,然后悄悄地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去。
唐代宪宗时期,著名大臣裴度担任首相时,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政府大厅里的大印不在印箱里。他惊慌失措,但裴度并不着急。相反,他说“生活很快乐,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当每个人都喝到半夜时,他们向裴度报告了好消息,说官方印度莫名其妙地回来了,所以每个人都很高兴回来了。
事后,裴度向左右解释道:“这是出于胥徒盗印的书卷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入水火,不再得之。”
裴度的故事后来被称为首相遇到紧急情况而不焦虑的故事。事实上,这也反映了官员的无助。印度信失踪不仅追究值班官员的责任,而且印度信属的最高官员也将受到处罚和降职。他们不得不假装聋哑,不进行大规模的追查,而是等待盗窃者用完后回到原来的地方。
[img]436864[/img]
裴度的处理方法也被后代使用。据南宋王明清写的笔记《挥尘记录》记载,北宋时期,“宰相入省后,必须先用秤打开盒子”。如果秤出来的盒子重量不够,干脆不打开,以免向上报失去印信,大家都会受到影响。
据说蔡京任相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一次,“一天秤盒相当轻,可疑,摇摇欲坠”,于是蔡京说“今天不需要打开,不需要打印”。第二天,重量正常,然后打开盒子打印。
对此,蔡京的解释与唐代裴度相似:“此必省官有私用,偶仓猝不及入,若失措急索,则无法获得。”
面对这样的大事,两位宰相大员处理起来手段相似,都不慌不忙。结果大印可以失而复得,但是这种处理方法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笑了吗?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么?裴度和蔡京丢失官印后是怎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