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名大明。这篇文章是给大家带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明朝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朝代,嘴上说祖先的方法是不可改变的,但实际上对朱元璋制定的制度,破坏得非常严重。
[img]437325[/img]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地方反而变本加厉,最典型的就是内阁首辅和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两个职位的设立。
朱元璋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2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不仅杀死了李善长,而且从那时起,明朝就永远不会建立这个职位。
但我没想到他的后代比一个更懒。最后,他们甚至比任何人都更懒。既然他们很懒,他们就必须做皇帝敢做的事,所以明朝有两个权力最大的职位。
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从制度上讲,司礼监还有一个叫掌印太监,两个负责披红,一个负责盖章。
内阁首辅相当于古代宰相。权力很大。权力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内阁的制度注定了内阁首辅的权力是无限的。
这件事的根源必须从朱元璋开始。朱元璋是一名超级劳动模范。他一生都坚持自己放牛娃的传统。他从不害怕努力工作。他自己读了章。
朱元璋自己也能吃苦,但剩下的皇帝都出生在深宫,比女人长,所以懒得看那么多奏章。
于是我得到了一批自己的私人团队,代表自己,审阅了奏折。这是内阁,内阁领导的是内阁首辅。
最初,皇帝的权力在于他可以否决臣民的提议,贯彻自己的意志,但现在皇帝可以看到连奏折,成为内阁而不是皇帝的看奏折。
一开始,我们可以玩得很开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成员的等级逐渐提高。我们突然发现,内阁是朝廷的实际领导机构。
当所有官员都明白内阁的价值时,内阁就有了自己的权力网络。如果官员有什么问题,他们应该先向内阁打招呼,然后上奏折。无论如何,这些章节是由内阁自己审查的。
[img]437326[/img]
到了@ 奏折变成了自我审视。内阁首辅可以完全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比首相的权力要大得多。当首相被皇帝拒绝时,内阁首辅有权审查奏折,甚至没有被拒绝的风险。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虽然老朱的皇帝很懒,但他并不愚蠢。皇帝仍然保留着朱批的权力,即内阁审查的奏折。皇帝终于用笔画了一下,说皇帝同意了。
这个笔画被称为笔太监。虽然皇帝很懒,但他仍然保留着最后的权力,用他最信任的太监代替他的笔。当然,圣旨最终应该加盖印刷,印刷被称为司礼监印刷太监。
朱元璋当年严禁太监干政。没想到后代有权势很大的太监,太监这个词本身就来自明朝。明朝有宦官和十二监,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
十二监的责任可以称为太监。后来,太监逐渐成为宫廷阉割的代名词。事实上,明朝成为太监并不容易。
要比较太监和内阁首辅权的大小,实际上是在比较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十二监之间哪个权力更大。
显然,所有官员都有更大的权力。毕竟,无论有多少监事,你都不可能有更多的官员。内阁首辅是代表官员,司礼监大太监是代表十二监或太监的全部权力。
两种权力的比较根本不是一个体积。权力的来源必须是你有足够的信息和足够的人。
例如,内阁首辅想推荐张三做户部尚书,把折子递上去,内阁肯定是通过的,就等着朱批和盖章。
此时,太监想展示他的权力,说我不批准,没关系,内阁换人,不批准换人,简而言之,换人,是内阁的第一个辅助自己的人。
这就是权力的来源。你掌握并总结了信息,有足够的人支持你。明朝的文官集团通过关系网络使这个利益集团足够大。
[img]437327[/img]
就像皇权一样,明朝的皇权真的很厉害,说杀谁就杀人,说提拔谁就提拔谁,但是你杀谁,提拔谁呢?
皇帝懒得管这些事情,事情落在了内阁的头上,而这些晋升和杀戮的权力,却落在了内阁的手中。
如果你想牢牢抓住权力,你一刻也不能放松。除了朱元璋,没有人能做到,所以皇帝把权力分开了,最后的决定权给了太监,具体的事务给了内阁。
所谓的最终决策权,只是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皇帝的情况一样,太监也不掌握大量的信息和真实的反馈,别人报告你除了同意,没有其他做法。
只要皇帝不懒惰,他就可以恢复他的权力。例如,嘉靖收拾了太监和内阁,但前提是嘉靖非常聪明和努力工作。如果他不想被欺骗,他必须听同样的事情,听不同人的回报,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
总的来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大于司礼监的太监,内阁首辅的权力更全面,人更多,信息更多。
明代司礼监秉笔太监与内阁首辅分别是什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