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 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康熙帝执政初期,面对清朝刚刚建立的严峻形势,坚持大规模用兵,实现领土完整和世界统一。
他先后智擒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皇帝也被称为“永恒的皇帝”之一,因为它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三征嘎尔丹,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繁荣。
康熙27年(1688年),在沙俄的煽动下,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加尔丹发动了对清朝的入侵。他率领3万骑兵从伊犁东进,穿越杭爱山,攻打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数十万人南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并向清朝告急,要求保护。
[img]436786[/img]
康熙皇帝审时度势,决定亲征漠北,连续三次征讨噶尔丹,以确保边疆稳定。
在康熙29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战役中,清军打破了由1万多只骆驼组成的防御营(骆驼城),加尔丹输给了科布多。
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战役中,清军再次歼灭了数千名敌人,击败了加尔丹的主力军队,加尔丹战败并逃跑。
噶尔丹集团遭遇两次大败,已经成为一股日日夜夜的流匪。然而,康熙皇帝认为,噶尔丹的存在毕竟是对国家统一的巨大伤害,“一天不能容忍”。 因此,下令“快速灭绝, 不能慢”(《亲征平定朔漠战略》卷47、35)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皇帝下令第三次亲征皇家驾驶。他统兵出居庸关、雁门关,从保德州西渡黄河,直抵宁夏,以宁夏为大本营,派出费扬古、马思哈两大军西出追回加尔丹。
[img]436787[/img]
是年闰三月,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于13日服毒自杀,其女种海率为300户。
加尔丹自杀,其女性投降,标志着加尔丹叛乱的平静,康熙皇帝决定回到朝鲜,他带领宁夏到甘肃高兰附近的黄河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浪,诗歌,写了七首诗,即赞美黄河,暗赞美世界统一:
《自宁夏出塞滨河到白塔乘船顺流而下到湖滩河朔作》
黄河之源难可穷,来自遐荒。
既入桃兰复西出,飞涛浩瀚潺潺。
从边山长途跋涉,遣师挽薪采风。
回銮欲假顺便便便,特乘艇漂奔洪。
几个迁徙的野生动物,沙岸颓废,还有曲。
乱柳排出枝干密密的,里面有巨鹿藏榛丛。
遥山转行莫尽,突前俄后迷西东。
有时候塞云催急雨,晚上吉色横长虹。
月上夜,景门明亮,水光直与银汉通。
百里只瞬息,迅速走坂驰骏聪。
看见中霄头落,幕北已奏烟尘空。
兹行永远得息兵革,不惜夕劳鞠躬。
长河绵延古代历史,巡游与地域相同。
此后环海乐清晏,熙怡万国威亨丰。
[img]436788[/img]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的形象和气质早已令人向往和向往。如今,军事胜利让康熙皇帝感到高兴。面对滚滚东流、奔腾、奇异的黄河波涛,他写了风景抒情,从此到彼,从见而闻,纪诗表达了世界统一的抱负。
这首诗分为三段,从“黄河之源难可穷”到“特种乘艇浮奔洪”为第一段,写了游黄河的原因。
第二段从“英迁野几首歌”到“幕北奏烟尘空”,描述沿河的故事,为记游主体写黄河的奇迹和危险。“中霄看到头下落,幕北奏烟尘空”暗示,虽然叛首加尔丹猖獗了一段时间,但毕竟如果他失去了叶子,他永远不会回来。
“兹行永得息兵革”至最后为第三段,写壮游黄河后所激发的感受。
康熙皇帝为清朝的稳定统一,从一开始就努力平“三藩”、收台湾省,到亲征噶尔丹,“举朝为难”,众臣反对他的决定,可想而知这里的阻力有多大?
[img]436789[/img]
然而,康熙皇帝意志坚定,力排众议。“过去,我想亲征噶尔丹,大家都劝阻我,但伯费扬言古语,后两次出师,我都是独断的。”(《东华录》康熙朝卷59)。
自从征伐吴三桂以来,今天消灭加尔丹花了25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康熙皇帝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工作,终于换来了今天兵革得息、世界统一的大好局面。
从此,天下太平,兵革永息,希望四海同欢,同庆盛世的到来。
想象一下,当全国都以此为乐时,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是更快乐、更自豪吗?
正是在这种心情下,康熙皇帝不仅壮游黄河,还乐游黄河。他的记游诗不仅是黄河漂游记,也是赞美世界统一的凯歌!
康熙皇帝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后,留下了一首赞美世界的七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