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韩、赵、魏三国从晋国分离出来。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问你三家分晋在哪一年,你会怎么说,先别担心查答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历史上,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的意义并不简单。例如,如果你采取不同的立场,时间可能会相差几十年。
[img]437211[/img]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歧,也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开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光的头发并没有减少。不是司马光的信息很少,而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
为什么三家分晋这么复杂,司马光为什么这么纠结?我们来看看这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圣人做不到的事
孔子是中国公认的圣人。他被尊为万世大师。从他学习的第一天起,他就不得不向这位祖先磕头,这表明孔子对后世地位的尊重。
然而,孔子生活在他的时代,却一直到处碰壁,尤其是在他的祖国鲁国,那一天一直过着不顺心的生活,让孔子不顺心的是鲁国的三桓。
所谓三桓,是指鲁国最强大的三个家庭。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被称为三桓。这三个家庭在鲁国非常强大,但孔子一直反对这三个家庭的各种违规行为。
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可以忍受的,哪一句是不可忍的,只针对三桓说的,说他们不能用国君才能用的舞蹈规格,三桓敢这么放肆,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大了。
一直站在国君一边的孔子,一辈子都被三桓排挤,野心无法实现,只能周游列国,最后晚年才回到鲁国。
为什么国君的家臣比国君有更大的权力?这就是周朝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就是给你一块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你的,税收,粮食,人民,子孙后代都可以世袭。
如果只是这样,似乎不会导致家庭部长高于家庭部长。更重要的是,周朝的分封有明确的等级限制。天子只能约束诸侯,诸侯只能约束医生,医生只能约束比他低一级的贵族。
简单来说,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这种循序渐进的忠诚模式很容易导致分裂和结束。君主只能把命令发给三桓。如果三桓不听,君主就没办法了。君主不能直接下令给下面的具体工作人员,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后来最大的区别。
后人造反,只要皇帝高喊,士兵们,只要你放下武器,我就会原谅你。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士兵很可能会放下武器,除了一些造反的死硬分子。
[img]437212[/img]
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他们都忠于皇帝,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忠诚是一步一步的。他们只忠于他们的上一个层次。即使国君大喊大叫,也没有士兵听他的。当时,没有忠诚和爱国主义的说法。
无论孔子是在朝鲜还是在野外,都没有办法拿三桓,但即便如此,鲁国还是很幸运的。毕竟国君还在,但当时的超级大国晋国就没那么幸运了。
六大家族
晋国是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大国,也是超级大国。他死后,齐桓公的霸权迅速衰落,晋国继承了齐桓公的伟大梦想。
当时南方的楚国锋芒毕露,总是北上。当时楚国被认为是蛮夷,正是在晋国的大力遏制下,楚国才停止了向北发展。
晋国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春秋两季的舞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频繁的战争,晋国和鲁国一样,也有六个强大的家庭。
他们是魏家、韩家、赵家、智家、中专家、范家。这六个家庭在晋国都很强大,其中最强大的家庭是智家。
这六个家庭的起源是晋文公重耳建立了三军六卿的军政制度,后来逐渐演变成六个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杀戮与战争、并购与混乱成为春秋末期的主旋律。
而智氏作为最大的家族,在范家和消失后,开始联合魏、韩两家进攻赵氏,准备瓜分赵氏的地盘。
最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抵抗,赵简子在关键时刻成功杀死了智氏家族,完全瓜分了智氏家族。
这是公元前453年。今年,韩、赵、魏三家摧毁了智氏,瓜分了晋国。从那时起,晋国的宗室名存实亡,韩、赵、魏三家成为实际统治者。这三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三晋。
历史上这件事不是很简单吗?不,这是你以前看到的。还有一个大问题。如果你再问你,你有没有回答过三家分晋或战国时期的起点?
[img]437213[/img]
公元前453年不是吗?但司马光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战国时期的起点应该是周威烈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这是资治通鉴的第一年。
名和实哪个重要?
司马光不知道我们上面说的话。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决定了智氏和晋国的命运,但他坚持把开始放在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是有道理的。
今年,在外人看来,发生了一件非常不重要的事情,但在司马光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年,周伟烈王正式封存,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从那时起,韩、赵、魏作为天子承认的诸侯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事实上,密封只是一个过程。韩、赵、魏三家长期以来一直是诸侯国,但却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没有人敢低估他们,尤其是在早期的魏国。魏武卒非常强大,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特种部队。
但是,如果你从法律上讲,韩、赵、魏三家确实在50年内,他们没有诸侯身份。事实上,他们不在乎这件事。他们早就不在乎周天子了。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书封?周威烈王能做一个书封,无非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碳是不可能的。你承认吗?他们都在那里,戳得很直。你不能假装看不见。
司马光是儒家传统的坚守者。他固执地认为,只有周天子的封才能成为诸侯。他在这个有点奇怪的年份选择了资治通鉴的第一年。
司马光认为这个名字是最重要的事情。君臣大义是宋儒最关心的事情。楚王只问了象征王权的九鼎的重量,就被严厉拒绝了。
可以看出,周天子仍然非常重视礼仪和教育的武器。当他来到周威烈王这里时,他只是承认了韩、赵、魏、乱臣的地位。看来他真的到了王刚解体、君不君臣的地步。
[img]437214[/img]
这种事情从齐国开始就发生过一次。齐国最初是姜子牙的封地。他们的君主都是姜氏,但后来君主的地位逐渐被中国一位非常强大的医生所取代。篡位者是田氏。
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从西周一直存在。事实上,它已经改变了朝代,从姜齐国到田齐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91年。
今年田和废齐康公,后来又把齐康公流入大海,同年被周安王命为齐侯,从此姜氏齐国完全消失了。
这越晚,王室就越没有底线。韩、赵、魏三家等了半个世纪才等到书封。在此之前,他们的脚刚刚开始放逐国王,他们的后脚被密封。只能说世界已经完全混乱了。
齐国之没有改名字,无论是周天子册封田还是齐侯,都不需要改名字。司马光对以下犯罪一直很难过。
儒家最注重名分。如果你遵循实际情况,战国时期的开始应该是公元前453年。如果你坚持儒家的名分,那么三个分晋战国时期应该是公元前403年,间隔半个世纪。
三家分晋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不同的想法对他的态度完全不同。你认为公元前453年应该是三家分晋的起点,还是公元前403年应该是三家分晋的起点?欢迎留言交流。
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野,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