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又称偏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中部偏西的关河北岸,西临黄河,自古以来就是边防重镇。偏关与晋北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有“三晋屏藩”、被称为“晋北之锁”。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偏关,它既出名又默默无闻。知道偏关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的人也很多,熟悉偏关历史的人也不多。总之,偏关在古代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
根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偏关以形得名: “偏头,古武州,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只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宋自南渡以来,属金,元为偏头关,明因之。”
[img]436841[/img]
古人留下的五言诗生动地描述了偏关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边塞氛围: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
金城巩晋强地控黄河北。
偏关的危险主要得益于黄河和长城。在偏关的西边,黄河向南流动,偏关与巍峨曲折的长城相连,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人工的屏障,保护着晋北。
由于地理原因,偏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地区。秦汉时期,偏关属雁门,隋朝属马邑(今山西朔州)。
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刘崇在晋阳(今太原)称帝,首次设立偏头寨,根据险驻兵,以“地控西北,守城之权”。
北宋时期,杨继业和杨延昭的父子守卫着三关,在雁门关和偏头关与契丹辽兵战斗,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杨家将”抗辽的故事成了世代家喻户晓的故事。
[img]436842[/img]
元朝时,偏头寨正式升级为关,武节将军枢密院被判守卫此关。此后,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
明朝立国后,虽然蒙元贵族被驱逐出塞外,但边境问题一直未能根除。北元的残余势力往往南下,入侵明朝。
偏关位置最西,距敌最近,成为边防前哨,是三关之首,重中之重。
此外,由于雁门关和宁武关都建在内长城上,属于中原内部的第二道防线,只有部分通行证,北部通过外长城,西部通过黄河,直接遇到蒙古残余部队,因此,明朝的部分通行证,防御任务非常重要。
与雁门关、宁武关相比,“因边设关”的偏关更注重长城的作用,这段长城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明朝的兴衰。
[img]436843[/img]
自古以来,晋北就是胡马嘶鸣、灯塔烟雾弥漫的战场。这里上演了无数次战争。黄河流域的汉族与蒙古高原南下的许多游牧民族发生了冲突。
然而,奇怪的是,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偏关地区很少发生大规模战争。与雁门关、宁武关相比,雁门关、宁武关甚至大同白古代登山战场,偏关似乎都很和平。为什么?
虽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由于周围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依靠双方在战马、战车和士兵数量上的对抗。然而,偏远地区的地形显然不适合布局,也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自然,很少有战争。没有战争,人们自然会感到和平,而重要的边防城镇是和平的,历史上的存在感自然很低。
偏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为什么知名度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