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朝代。夏季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器。
夏代手工业和青铜冶炼铸造的发展。最能反映夏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是手工业,尤其是为皇室服务的“尖端”手工业。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代王都,布局严格。中间8万平方米的区域是一个巨大的宫殿建筑群,包括数十个不同大小的宫殿基地。
南部有青铜冶铸遗址;西北有烧陶窑,是制陶作坊区;北部和东部是骨制作坊区。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蛤蜊、玉器、铜器、漆器、纺织品痕迹等,反映了当时手工业部门众多,分工精细,技术精湛。
陶器制作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部门。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数量多样,生产精华在中原遗址中罕见,远远超过前代。漆器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最早的漆器是在公元前4000年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
[img]435487[/img]
据文献记载,有研究人员认为尧舜时已有漆器,禹时更“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现在被称为“夏墟”的晋西南。山西襄汾陶寺4000多年前在大中型基地发现了大量的彩绘木器。进入夏代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二里头遗址,一些中小型墓葬使用油漆棺材,或随葬碗、杯子、豆子、盒子、鼓和其他油漆工具。还发现了雕刻漆器的残留物,反映了夏代漆器的生产规模相当大,技术水平较高。
在中国古代,玉器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被用作礼器,这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玉器制作曾经属于“尖端手工业”。文献记载,夏代的玉器在商周期间往往被视为珍宝。商汤灭夏,砍三股,“抓宝玉”。武王伐纣“得了4000元的旧宝玉,8万元的佩玉”,然后给鲁公伯禽分发了“夏后之家”。
春秋末年,宋桓魅叛乱失败,逃离卫地,卫国公族“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黄”.夏朝时期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主要有玉戈、刀、斧、圭、丛、柄形器等,都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技巧。比如兽头形、兽面纹、花瓣纹、凸弦纹等。雕刻在玉柄形器上,造型优美,加工精细,整体光滑,无雕刻痕迹,生产水平与现代相似。
另一个玉戈长30.2厘米,厚0.5~0.7厘米,制作工整精细,不同部位的厚度或有规则的边界线,或弧形凸起或凹陷,线条光滑成熟,如成型。还有大量镶嵌绿松石,大小、形状不同,大指甲、小芝麻等,加工难度相当大,但制作非常整洁、干净。
[img]435488[/img]
值得注意的是,在夏季之前,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石切割技术并不发达,不如黄河下游的大汶口和山东龙山文化,更不用说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了。到4000年以来,长江和黄河的下游文化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而玉石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出现在中原,原因有很多。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夏朝的建立及其对外战争有关。
夏代最重要的“尖端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文献记载,夏之方兴,“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还说,夏后启“把名利打折给山川,陶铸给昆武”。“九鼎既成,迁三国”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夏季铜鼎能否铸造表示怀疑。近年来,考古发现证实,夏季青铜容器不仅可以铸造,而且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和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例如,在偃师二里发现了许多铸铜遗址,最大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延长时间较长,许多车间和车间留下了大量的熔铸遗迹。
从发现的实物来看,当时铸造的器具包括爵、王、丁等礼器;戈、戚、箭等武器;铜铃、铜泡、铜牌等饰品。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如凿子、插头、锥体、钻孔、雕刻刀和一批不同尺寸的刀。其中,铜爵、王等一般来自小墓,可以看出产量相对较大。从铸造工艺的角度来看,整体铸造有多种模式,也有先铸造再铸造。
[img]435489[/img]
有些铜刀和戈上铸有图案,纹间凹槽可能像青铜装饰一样镶嵌绿松石,反映了熟练的铸造技术@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批不知名的陶范。形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大,口径36厘米,有些也有繁文缛节图案,研究人员认为,有一批皇室,贵族专用铜,发现中小型出土铜礼品生产工艺更高的水平关于夏季“贡献九牧羊人,铸造象”和夏季死亡“商业”传说有一定的基础。
就目前所见,夏代青铜器不仅出土于王都,还出土于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迹中的铜凿和铸铜斧。夏代夷人文化岳石文化遗迹中也有铜刀、箭头等工具和武器。山东省黄县还收集了一家传世铜厂,非常接近岳石文化中类似的陶器形状,说明夏代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基础。
结语
手工业和农业在夏代有大规模的分工,进一步促进了交流的发展。文献记载,夏代有货币。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海贝与铜爵、陶子、玉戈、玉斧等礼器放置在一起,可能是当时的货币@ 随着国家的出现,也产生了税收。除了“夏后五十贡”征收的土地税外,文献记载“夏书”有“关石、和军、王府有”之称;其中“关”是指门关之征,增加税收也反映了夏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夏代手工业和青铜冶铸的发展如何?它反映了夏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