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结束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战国前夕,共295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与战国时期激烈的并购战争相比,春秋时期的主题无疑是诸侯争霸。说到春秋霸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春秋五霸。
[img]436121[/img]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其中最受认可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勾践。因此,对齐桓公来说,自然被公认为春秋五霸之首。但实际上,在齐桓公之前,也有春秋小霸郑庄公的说法,也就是说,郑庄公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所以,问题来了,春秋时期,郑庄公、齐桓公先后称霸,为什么只维持了一辈子?
一
@ 无论是郑庄公还是齐桓公,在他们去世后,没有后代能够保持霸权。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郑国在郑庄公去世后衰落,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很难卷土重来。原因之一是郑国和齐国都发生了内乱。一方面,就郑庄公而言,郑庄公在执政期间溺爱了许多儿子。这无疑为郑国的内乱奠定了基础。
郑庄公去世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被公子突岳父雍氏逼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君,为郑厉公。在失去君主地位后,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不满祭仲执掌郑国大权,谋杀祭仲。事件曝光后,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对郑昭公来说,第二次即位,还是没能坐稳郑国君主的宝座。郑昭公和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中,高渠弥射杀郑昭公。郑昭公去世后,高渠弥和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为君,是为了郑子。
二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了郑子,然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为郑子婴。当然,郑国的内乱并没有结束。不久之后,齐国攻打郑国,郑子婴、祭仲、高渠弥等都被杀,郑厉公由边邑进郑,复位。对此,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的国势不如以前,而周边诸侯国则纷纷崛起。比如南方的楚国早就不尊重周王室的命令,求加爵位失败后自立为王,直接面对郑国。在曲沃代翼之后,北方的晋国也越来越强大。
[img]436122[/img]
因此,对郑国来说,正好在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之间,不但没有足够的扩张空间,反而成了诸侯争霸的战场。此外,郑庄公死后,如果郑国没有爆发内乱,那么郑庄公的霸权可能会维持下去,也就是说,郑国可以抓住机遇,向周边地区扩张,从而成为一个大国。然而,许多君主之间的频繁变化使郑国失去了继续崛起的好机会。当郑厉公再次登上郑国君主的宝座时,周边大国已经参与了诸侯争霸,这使得郑国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挣扎着生存,而没有任何优势。
三
另外,郑庄公去世后发生的内乱,无疑在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再次发生。齐桓公在位后期,重用夫臣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人,当贤臣管仲、夫臣、鲍叔牙等人相继去世后,齐国开始走下坡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为王子,并委托宋襄公照顾。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五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率领党羽争位,在齐桓公居室前筑起高墙。齐桓公在冬十月饿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
因此,就像郑庄公去世后的郑国一样,齐桓公去世后的齐国也是各公子争夺君主地位,引发了无尽的内乱。在内乱中,原来的太子公子昭逃到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诸国领兵攻齐,帮助公子昭回国争位。三月,齐国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带领下诱杀竖刁,无亏,迎立王子昭。但其他四个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进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他逃回宋国。宋襄公自然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于是再次发兵攻打齐国,从而击败齐中公子于妍(今山东济南附近),王子昭遂进入齐都临淄即位。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动乱过后,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权告终。
[img]436123[/img]
四
@ 齐桓公之后,齐国的君主交替非常频繁,甚至混乱。比如孝公死后,他的儿子被公子开方杀死,公子潘夺位,就是昭公。昭公死后,其子舍在位仅五个月,就被公子商人杀害自立,是为懿公。四年后,懿公被杀,齐人恨懿公傲肆,废其子迎公子元于卫。公子元即位,为齐惠公。在这方面,在我看来,齐国君主的频繁更替,导致齐国不仅无法继续争夺中原,而且严重损失了自己的国力。因此,经过一系列的争位,齐国不再是齐桓公时期的齐国。衰落后,齐国只能跟随晋楚争霸。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在春秋初期,郑庄公和齐桓公是两位领先的君主。然而,他们的霸权只维持了一辈子,许多君主没有像晋楚那样连续统治中原。在郑齐相继衰落后,晋楚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即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时期,大部分与晋楚有直接关系。至于晋楚争霸下的郑国和齐国,郑国只能选择在夹缝中苦苦生存,而齐国只能跟随晋国,不能再称霸中原。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春秋五霸历史上指的是哪些国家?为什么郑齐两国难以继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