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死后的第三天,作为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但事实上,李治并没有给她这么大的权力。在遗诏中,她只说:“军国大事不决者,取天后进止。在关键时刻,托孤大臣裴炎以中宗李显服丧为由,要求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因此,武则天从参预朝政到临朝称制;从幕后走到舞台前,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者。下面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皇帝服丧以日为年,只需27天就可以除丧。在这短短的27天里,武则天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政治手腕,连续三招初步稳定了局面:
[img]435278[/img]
一是以刘仁轨为左仆射留守西京长安,以裴炎为中书令,稳定朝局;二是封宗亲李元嘉等人为三公等一品高官,以稳定宗室;三是派四名心腹将军到并、益、荆、扬四大州,稳定地点。
李贤在葬礼后发现自己成了一名光杆司令。经过一番辗转反侧,他被严厉的母亲废除,被听话的四兄弟李丹取代,历史上被称为瑞宗。此时,武则天已经掌权。李丹即位后,毫无悬念地成为傀儡皇帝。他被禁在别的寺庙里,失去了自由。
然而,唐朝开国66年,统治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层出不穷,爆发了李敬业扬州兵变。裴炎逼宫还政两件大事。武则天以强硬的态度先除裴炎,再平兵变,大兴告密之风,用酷官消灭异己,使满朝文武保持沉默。
[img]435279[/img]
此时,武则天雄心勃勃,对任何抵抗力都毫不留情。然而,就在武则天通往女王的道路越来越顺利的时候,在垂拱两年(686)的第一个月,她突然下令回到皇帝身边。这一举动真的令人惊讶。武则天作为李家的儿媳,发现自己不想成为女王吗?
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想测试她的儿子是否有野心与她争夺君主的权力。我不这么认为。权力是武则天一生追求的东西。她抓住和控制最高权力的决心是坚定的。她已经准备好从各个方面夺取权力,而皇帝是关键的预防对象。权力是皇帝的,没有必要测试。
有两个真正的原因:
首先,在裴炎的帮助下,武则天统治了朝廷,用自己非凡的铁血手腕控制了权力,达到了废除皇帝的程度。此时,她已经是君权的实际控制者。
但名不正则言不顺,武则天手中只有先帝遗诏,而李治恰恰没有给她这么大的权力。@ 她相当于用暴力手段强行占据这个位置。只有得到现任皇帝的授权,儿子李丹才能名正言顺。
知子莫若母,李丹生性温和,与世无争。从他未来三次让位的角度来看,他比李鸿、李贤、李贤三兄弟都聪明,对母亲也更了解。
他的母亲想和他一起工作。他比他的兄弟们表现得更好。他坚持要求他的母亲继续在朝廷里称职。武则天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获得授权后,她可以光明正大地坐在朝廷里。
[img]435280[/img]
第二,还政前也是临朝称制,辞让后也是临朝称制,但一来一往就大不相同。
此时,武则天长期占领君权的野心并不是什么秘密。现在皇帝已经发表了声明,一些反对者失去了理由,闭上了嘴。武则天也有足够的理由无情地压制铁定的反对派。
从那以后,像李敬业、裴炎这样反对武则天的人数明显减少,成为零星反抗,选择保护自己的人数大幅增加。武则天拿着酷官的利剑,舞动了刑柄,开辟了成为女王的道路。
为什么武则天成为太后临朝听政后突然下诏还政于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