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美,字邦彦,后溪,明朝官员,嘉靖38年(1559年)未获得状元,曾主持过《永乐大典》的汇编、实录和重录。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代嘉靖28年(1549年),28岁的穷秀才丁士美从淮安府清河县赶往南京参加三年乡试。
明朝科举考试有六个层次:县考、府考、院考、乡考、会考、殿考。每个级别的通过率一般不超过10%,考试越多越难。丁士美在乡试前的困难在这里没有表现出来。
乡试分为三场,每场都需要在三天内交卷,考生每人一间考房,共考九天。农历八月九日第一场比赛,尝试“四书”义三道(任选一书)、“五经”义四道(任选一经);12日第二场比赛,尝试“论”、“判语”、“诏章表内科”;15日第三场比赛,尝试“经史策”五道。
[img]435845[/img]
那个科目有4500多名考生,最后135名考生,录取率只有3%。丁士美考了第19名,成为了一名举人。这个排名挺好的。
乡试后是会试。第二年,丁士美第一次去北京参加会试,失败了。三年后,第二次参加会试,又失败了。
为了鼓励学习和吸引人才,朝廷从失败的会议中选拔优秀人才,并招募国子监督学习。国子监督是明朝的国立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学生统称为监督学生或国子学生。丁世美远离家乡,渴望在国子监督中努力学习。
34年来,丁士美的妻子李和母亲仲相继去世。这种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嘉靖35年的会试中,丁士美未能参加,因为她还在为母亲丁担心孝顺。那两年一定是丁士美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一天。
如果你赢了,你将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员。即使你将来不参加考试,你也有机会成为一名官员。明代,举人可免税400亩,进士可免税2000亩。举人可以靠补贴养家;如果你成为一名官员,那就更容易了。然而,当你成为一名官员时,你不能继续参加考试。
中标后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两次试名落孙山,再次遭遇亲人死亡...别人很可能会停下来放南山。
然而,“农不以荒岁为单独,谢吗?据《丁公后溪墓志铭》记载。后溪丁士美号。)意思是:丁士美更加自我奋发。他激励自己说:农民不会在那一年的灾难中耕种。学者怎么能不这样学习呢?“下只发奋,专业。至于经旨,往往得言外。"(丁公后溪墓志铭)坚持不懈的苦学,使他的学业不断进步。
[img]435846[/img]
嘉靖38年(1559年)春节期间,大明将举行失败考试,丁士美准备参加考试。科举制度规定,第三次考试下的举人不能再参加考试。如果丁士美这次再次失败,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就不会像后人所知道的那样了。
会议也是三场比赛,共九天。丁士美终于在榜单上出名了。此时,中标已经十年了。丁士美从一个28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38岁的中年人。这一次,4600多人参加了考试,录取了300人。他排名第267位,排名靠后。
会议结束后,进行了宫殿测试。300名新贡士和3名贡士参加了由皇帝主持的宫殿测试。只有一个项目,那就是写政策理论,皇帝亲自提出了这个问题。宫殿考试结束后,考官审查了试卷,并安排了排名,并向皇帝提交了成绩单和前十名试卷。没有人期望丁士美会议排名靠后,实际上进入了前十名。
《明状元事略》中有这样一个插曲:“时编修孙绝收掌试卷,见士美策,已先器之。仓卒间偶尔更容易封卷进呈。因为它卷列在前面。遂魁天下。孙绝在这次殿试中担任掌卷官。考生写完试卷后,掌卷官会把试卷发给读卷官。作为嘉靖32年进士、翰林院的编修,他当然能看出答卷的水平。看完收到的试卷,他特别重视丁士美的答卷,就在密封试卷之前,把丁士美试卷放在前面。至于前面的位置,不得而知。当然,殿试除了掌卷官,还有受卷官、弥封官、提调官、读卷官等。,各负其责,尤其是读卷官负责审卷,读卷官和朝廷重臣负责初始排名。孙绝的这一举动并不影响丁士美的成绩,只是表现出丁士美的答卷确实很出众,让人珍惜。
不过,审卷和排名次大臣列出的第一名并非丁士美。
[img]435847[/img]
《皇明历科状元录》等历史记载:一是卷入呈现,一是拟定,皇帝观之弗小心。看及士美卷,看到它策起云:“皇帝的统治也是如此,一定要以身作则,然后才能成就德业,一定要以身作则,然后才能尽自己的代理责任。”深深地舒服了皇帝的意图,用玉管笔朱圈“君臣为榜样”。、“人臣自靖”八字,卷首。
也就是说,嘉靖皇帝看了大臣们列出的第一篇论文后并不满意,于是看了看后面的论文。当你看到丁士美卷子时,你的眼睛会亮起来。丁士美所写的策论与皇帝的策问密切相关,切中朝政时弊,给出了治国治官的好策略;既有战略优势,又具体可行。看完之后,嘉靖帝非常满意,用朱笔圈了丁士美文章中的“君臣交榜”、“人臣自靖”八个字,然后把丁士美卷放在第一位。就这样,丁士美被提拔为状元。
从会试第267名开始,殿试跃入前十,最终获得第一名。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逆转,丁士美是一匹黑马。然而,回顾这位平民背景和38岁的状元所克服的贫困、挫折和悲伤,每个人都会认为状元是当之无愧的。
丁士美是如何成为状元的?他克服了哪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