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书。据说现有版本是孔子写的。以下是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结束的254年历史事件,共35卷,16000多字,也可以说是鲁国的国史。
事实上,他是一本史书,有点偏颇。在《春秋》中,虽然作者没有大量讨论对事件的看法,但他微言大义,褒贬不一,巧妙地将要表达的观点隐藏在文字中,意思是褒贬不一。这种技术相当强大,被称为“春秋笔法”。
[img]435218[/img]
比如“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为什么用“元”而不是“一”?这两个字都代表了一年开始的意思,似乎更流畅。然而,“元”这个词也意味着天地之初,形成之初,代表命运。只有命运,我们才能成为国王,建立国家,颁布正朔。@ 这里包含了更多的合法性问题。
再比如“郑伯克段于燕”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克”字就把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共叔段不义,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更是被鄙视。直到2000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郑庄公的小算盘。这就是《春秋》的作用,从乱臣贼到君主都很害怕。
@ 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作品,也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历代大儒都非常重视,把他列为经典,而不是历史范畴。
[img]435219[/img]
所以,为什么这本书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历史上有许多说法:
首先,古人特别重视春耕和秋收,这意味着一年能否有好的景象。春去秋来,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就过去了,叫一年春秋。但是寒来夏往往是一年,叫冬夏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春秋》第一句总是“春王正月”,第一句是春解,因为这本书是编年体,所以把春秋定位为书名。
虽然这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是有些牵强,没有表现出春秋
[img]435220[/img]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一本书的宗旨和本义给出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中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早在5000多年前,它就对星星、月亮和太阳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总结并形成了一个非常准确的阴阳日历。西周时期,负责天文学观察的官员将用圭和手表测量日影,形成24个太阳术语,指导人们生产劳动。
一年四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只有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冬夜长,白天短,夏夜短,白天长,只有春秋两季的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这是因为太阳在春秋两季接近黄道中间,而在春分和秋分中间,白天和黑夜的长度恰到好处。
《春秋》这本书是为了衡量一个国王,或一个历史事件,像春秋这样的昼夜长度,天气冷热适宜的平衡状态。就像平衡一样,称这个国王是否足够重,这件事是否值得人们。@ 这本书叫《春秋》。
大师的见解,果然与众不同,令人毛塞顿顿。
春秋是怎么命名的?记载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