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和谐相处。相反,为了压制其他学校,每个学校反复上演互相质疑、互相争斗的场景。这种互相争斗的盛况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辉煌、最辉煌的时代,但也有辉煌和衰落。随着秦始皇和汉高祖的统一,法家思想和黄老道家思想相继成为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但在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受重视的儒家思想开始领先,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有趣的问题是,曾经是治国思想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最终真的被儒家思想所取代吗?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动荡,原本为周朝服务的官方学习开始向下层社会转移,知识开始普及。这种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天子失官,四夷学习”。当时,私立学习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理论流派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发展成熟。此时,法国思想、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已成为一所广泛传播和有影响力的学校。
为了实施学校的思想,各学派的代表人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跑。虽然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和李斯是同一个家庭,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诸侯国。李斯在荀子门下学习帝王术后,选择为秦国服务,最后官员成为总理。作为韩国王室的后代,韩非选择为韩国服务。然而,与秦国相比,韩国毕竟有点弱。此外,韩非的法律思想并不被韩国国王所接受。报国无门的韩非开始写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img]434252[/img]
公元前236年,李斯奉秦王嬴政为了促进其速降,命令韩国。李斯来到韩国后,韩非向李斯展示了《孤独的愤怒》、《五甲》等章节。李斯看完后,把作品带走,传给秦王,秦王放不下。公元前233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其目的是保存韩国不被秦国攻灭。然而,他的主张违背了李斯灭六国统一世界的计划,因此李斯利用计划要求秦王嬴政杀死韩非。虽然韩非死了,但秦王嬴政接受了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家实践理论。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秦王嬴政继续以重奖、重罚、重农、重战四项政策的法律形式治理国家。可以说,秦朝法家思想的理论得到了前面的实践。
秦王统一后,法家思想成为一种新的治国思想。随着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问题也随之而来。法家主张利用奖惩手段治理国家。它强调“以刑去刑”,忽视道德作用,以利益和惩罚管理人民。这可以激励士兵和将军在战争期间,但一旦战争结束,这种积极引导的利益将不再存在,惩罚将成为矛盾的新原因。秦朝后期,严厉的刑罚成了人民苦不堪言的枷锁,因法家思想而强大的秦帝国最终被法家思想摧毁。
刘邦成立西汉后,面对破碎的山川和穷人,刘邦知道仅靠法家思想治国的弊端。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休养和休息政策。这种解放生产力、恢复人心的战略,使破碎的社会经济开始缓慢恢复,人民的心得以凝聚。
[img]434253[/img]
道教的黄老思想注重无为而治。他们提倡清虚自守,谦虚自持。这种安静无为的黄老思想特别适应农民战后的政治形势。具体来说,西汉可以从陆贾西汉初年的《新语》中探索答案。《新语》是西汉初年黄老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陆贾探讨了“以寡服众,以弱制强”的统治方法,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这些话都说明了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的政治地位。
时代在发展,西汉经过70多年的休养和经济建设,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再只满足于现在,他开始寻求新的变化,黄思想变得有点不合时宜,但除了什么样的治国思想,汉武帝一开始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他不止一次以“问”的方式寻求治国策略。
公元前134年,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汉武帝接受了“统一”理论和“废墟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到目前为止,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在后来的朝代继续下去,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典学习也成为一种明显的学习。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思想,为什么汉武帝以前不重视,但董仲舒提出后,他却刮目相看?
[img]434254[/img]
事实证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仍存在一定差异。最初,儒家思想通过实施仁政来理想化国家。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发展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体系,这种新的儒家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和统一思想,这不仅符合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属性,也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封建专制。儒家思想增加了这些属性,加上儒家倡导的德政、礼治和人治,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秦始皇到汉高祖再到汉武帝,治国思想也从法国思想转变为道家思想,最终以儒家思想结束。仔细想想,这也是事实。也可以说,这三种治国思想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秦始皇所在的时代,各个诸侯国已经战斗了数百年。此时,如果儒道思想完成统一,现实是不可能的,但法治和奖惩手段非常合适;西汉初期,动乱已经结束,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经济。道教的不作为和人民的休息政策是一致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的西汉治理国家“不作为”和“严厉惩罚”有点不合适。儒家的仁慈和礼貌更适合道德影响。
从董仲舒整合的新儒家思想也可以看出,这三种治国思想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董仲舒找到了关键。从汉武帝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事实上,虽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但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国家治理。简而言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模式是以儒家伦理为中心,以法律的严厉惩罚和严厉法律为辅助,以道教权力和政治为手段。这个模板自汉武帝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和视为标准。
儒家思想真的取代了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