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李世民率领3500铁骑击败15万大军,俘虏窦建德。贞观四年,李靖率领3000名精锐,直奔突厥王廷,杰利可汗丢盔弃甲。贞观十二年,牛进达率领先军,将吐蕃二十万大军打退。贞观十三年,李世积率领6000名骑兵打破薛延陀二十万大军于诺真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指挥3万唐军对阵15万高丽军,获得驻山大捷...
《孙子兵法》说:“十包围,五包围,两分之一。”在冷兵器时代,很难赢得更少的胜利,而唐朝军队总是表现出勇气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怕强大的敌人,并反复获胜。原因是什么?
[img]434539[/img]
在大多数情况下,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将军的计划和士兵的死亡,而且往往与国家政策、社会氛围和许多其他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策保障
随着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铁犁等生产工具的普及,唐代农民的小家庭可以实现深度培育。每个人都失去了种植门阀的优势,农民不再依赖门阀。均田系统的推广非常受普通农民的欢迎。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民比例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朝代,以确保高素质士兵的供应。
[img]434540[/img]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继续完善政府的军事制度。全国成立了600多个折扣政府,规定只有中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自愿当兵,并给予免征税收和兵役的政策,但所有的武器、盔甲和马都必须自带。
为了鼓励士兵立功,政府还配合勋田制。根据战功,可分为从武骑尉到上柱国的12个勋爵,奖励60亩至30公顷的勋田。这样,中等农民就可以成为富裕的农民,富裕的农民也可以成为普通的地主。有了这样一个上升的渠道,战争不再仅仅是朝廷的问题,而是与每个士兵密切相关。
大唐军队面对战争的热情非常高涨。李世民亲征高丽时,许多没有被选为政府士兵的农民子女自愿跟随军队取得成功。@ 除了李世民的野心和将军们高超的指挥水平外,农民的积极支持也是关键因素。
二、尚武精神
唐朝人尚武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统治阶级来自关龙军事集团。他们的前身是北方武术家。他们一直住在胡汉。他们的政权和威望取决于他们的战斗成就,他们通常仍然是武术。李世民成为皇帝后,经常带领侍卫在显德殿前训练骑马、射击和武术,获胜者获奖。
第二,当时社会注重英雄尚武的风格。李渊起兵之初,命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命李世民“与晋阳密招豪友”。李渊的女婿柴超“矫捷勇敢,任侠闻关中。王维曾经有过一首诗:“让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可见当时社会游侠好武风气盛行。游侠伸张正义、慷慨大方的尚武风气,使唐代社会更加注重武功,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大唐军人血脉喷张,斗志高昂。
[img]434541[/img]
三、装备精良
前面说过,唐朝士兵的武器、盔甲和马都是自带的。这些装备关系到士兵的生命,也关系到他们能否立下战功,成为地主阶层。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装备。
据《新唐书》记载,大唐的每一位士兵都有弓、三十支箭、一把横刀、一把长枪、一把马、一把长戟等武器,还有一副盔甲。骑兵们还有专门的铁甲来保护他们的腿、膝盖和马。
单兵装备如此丰富,在当时的世界上,恐怕只有大唐军队才能负担得起。此外,每个士兵都有远、中、近三种武器。李世积指挥6000名唐军在诺真水战争中与薛延陀作战。由于战术需要,他命令3000名骑兵下马,用长枪与横刀作战,击败了20万名骑兵。可以看出,他装备精良,个人素质强。
@ 唐朝士兵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少胜多的奇迹。唐朝实施了强有力的政策。在人民热情高涨的前提下,他们以高昂的斗志和精良的装备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唐朝不朽的辉煌。
为什么唐军总能以少胜多?唐军的战斗力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