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自明初出版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在中原汉族人民中家喻户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关外满族的影响尤为突出。
清太祖努尔哈赤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在他4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经常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军事策略。
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太极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并从中汲取军事智慧。特别是,他成功地计划了一个反对计划,除了当时最让他头疼的强大对手袁崇焕!
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后,努尔哈赤宣读了公元1618年的“七大仇恨”,宣誓反映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的仇恨。
随后,努尔哈赤连续用兵明朝,尤其是在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仅用了五天就打败了十几万明军。后来,他赢得了辽沈战役,这使得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趋于崩溃。
1626年第一个月,努尔哈赤率领10万八旗军队杀害辽西。一路上,后金军队长直接进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锦州、松山等大大小小的城市,直接进攻宁远。
[img]433786[/img]
努尔哈赤没想到的是,这是他长胜不败的终结地。努尔哈赤从25岁开始,战斗了40多年。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战斗,战无不胜,战无不胜。他从未打过败仗。在宁远城下,不仅后金军伤亡惨重,而且努尔哈赤本人也受了重伤。他很快就死了!
而主持宁远保卫战的明军统帅是蓟辽督师,著名儒将袁崇焕。
第二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再次率领军队,伤亡惨重,被袁崇焕击退。从那以后,凶猛的八旗军一提到袁崇焕的名字就头疼。然而,这样一位让皇太极头疼的明朝优秀将领,最终被明朝自己杀害了!
崇祯二年(1629年)11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山海关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占遵化,逼近北京。
在山海关,袁崇焕得到了皇太极进攻京城的军报,立即亲自率领9000兵马, 两天夜行300多里,终于在皇太极前来到北京城下,并在广渠门外屯兵。
皇太极最初带领后金军一路走来。他自豪地杀死了北京。然而,当他看到袁崇焕率领的明军时,他不禁感到惊讶,认为袁军从天而降。
后来,金军士气消失了,在广渠门外和左安门外与明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取得了胜负。
[img]433787[/img]
此时,皇太极非常恐慌,北京城下有袁崇焕大军坚守,攻不进去,如果明朝其他援军再来, 你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无奈之下,皇太极不得不率领金军撤退。然而,当皇太极撤军时,他采取了一个计划,埋葬了袁崇焕的生命。
皇太极熟悉《三国演义》,熟悉三国故事。当时,他们碰巧抓住了明朝的两个太监杨春和王成德。
皇太极命令把两个太监带到德胜门外,严格照顾他们。然后,他派了两位后金将领晚上在太监的隔壁交谈。他故意说袁崇焕和皇太极有密谋,联合攻打北京,成功后得到奖励。太监杨春和王成德都听得很清楚。
11月29日,皇太极故意留下漏洞,让两位太监逃回首都。两位太监随后告诉崇祯皇帝袁崇焕私通后金,这是一个错误的计划。此外,此时,朝鲜大臣中的许多人认为袁崇焕私自释放军队进入海关,因此他们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
12月初一,崇祯皇帝召袁崇焕进京,传言要“议军酬”。袁崇焕进城后,崇祯皇帝立即下令逮捕他,并将他护送到锦衣卫大狱。第二年7月,崇祯皇帝下令以谋反罪处死袁崇焕。
据记载,北京人民憎恨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甚至争相花钱买肉吃,一代名将竟然落下如此悲惨的结局!
事实上,皇太极从《三国演义》第45次《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学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反间计。
说真的,皇太极的计策并不高明,漏洞也很多,但明末皇帝崇祯皇帝却相信了。
[img]433788[/img]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看到蒋干偷的信后勃然大怒,立即杀死了蔡茂和张允。然而,人头落地后,曹操立即回味,知道自己被骗了。
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半年多后才杀了他,直到去世才意识到袁崇焕被冤杀了。不仅他没有意识到,明末的整个朝野也没有意识到袁崇焕被冤杀了。
历史上这个骇人听闻的阴谋,100多年后,也就是乾隆48年(1783年),清朝的统治早已稳定,清朝以官方形式正式为袁崇焕平反,说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没有通敌叛国。当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袁崇焕的死是多么的冤枉和遗憾!
利用《三国演义》中的这一计划,皇太极成功地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拔掉了袁崇焕的眼中钉,为未来的南侵铺平了道路;二是报仇杀父;第三,它还导致明朝“三军哭泣” “残害忠良,立功有什么用?”以至于纷纷弃甲反水,从而达到了分化对手的目的。
皇太极的一个小反间计,对当时的政局影响很大,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史·袁崇焕传》明确写道: “自崇焕死,边事无人,明亡征决!”
作为一部浪漫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虚构故事在几百年后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可能是作者罗贯中先生从未想过的,对吧?
皇太极从《三国演义》中学到了什么?袁崇焕的死与之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