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强:担心国家和人民的东汉宦官一生经历如何?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东汉时期,桓帝和灵帝在位4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宦官干政惨烈的黑暗时期。许多宦官当权,残害正直的官员和士人,欺压平民,导致政治腐败。然而,即使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宦官头脑清醒,忠于公众,担心国家和人民,毫不犹豫地用生命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吕强就是其中之一。
[img]432923[/img]
河南成阜人吕强,字汉盛。他很小的时候,吕强就进宫当宦官。因为他事事谨慎,为人忠诚可靠,上升到了中常侍的高位。汉灵帝时,按照惯例要封大宦官为侯。所以吕强被称为都乡侯。但吕强上书灵帝,坚持不接受封侯,也说明朝政腐败的根源在于宦官曹节等人,劝灵帝远离宦官,信任贤人。吕强对灵帝奢侈浪费增加人民负担、加剧阶级矛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汉灵帝看了吕强的奏章,虽然知道吕强忠于国家,但却不能接受劝告整顿朝政,斥退宦官奸臣。相反,灵帝只在眼前享乐,不思长治久安之计。他收敛了大量财富,搜索了世界珍宝,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所有各县国的贡献都需要分别移交给各政府。主管官员也收受贿赂,称为“导行费”。主管官员如果不交“导行费”,就不会向皇帝呈现。为此,吕强又上疏进劝:“天下之财,都是陛下的资产。对陛下来说,公私之分无所谓,陛下为什么要聚敛私产?现在各政府收取郡国贡献,都要求‘导行费’,中饱私囊。奉承大臣,搜寻人民,取悦长官和陛下,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贪官和污官都因此飞黄腾达。民怨鼎沸,为祸不小。选举官员是汉朝旧制的三公职责。选拔出来后,还要进行考试考核,才能升职。现在只有尚书举行,选举不当,也没有责任。如何选拔贤臣良吏?愿陛下深思。”
[img]432924[/img]
吕强的疏忽批评了当前的缺点,他的话是真诚的。这就像一声雷霆,但灵帝昏庸,不忠诚,导致政府腐败。随着阶级矛盾的加剧,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
黄巾起义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下,汉灵帝宿食不安。灵帝召见吕强寻求对策,以此谋生,保住自己的地位。吕强认为,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是贪官太多,而忠诚强干的臣太少。因此,他建议杀害朝廷大臣中的贪官,并派人对当地官员进行评估和选拔,以惩罚平庸、昏昏欲睡的官员和贪官。同时,他还建议大赦党人。
吕强的建议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他违反了宦官集团的利益。桓、灵二帝时期,最大的贪官就是宦官。他们持有权力,任命私人。许多从洛阳到当地的官员都是宦官的宗亲子弟或老朋友。吕强大赦党人的建议是对掌权的宦官集团的沉重打击。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宦官集团和官僚士大夫集团是两大对立的政治势力。为了挽救东汉政权摇摇欲坠的统治,以陈蕃、李英等为首的一大批正直官员和太学大学生开始打击宦官。因此,“党人”被宦官诬告为结党营私。桓灵二帝都下令禁锢“党人”及其亲属故旧,不得当官。吕强要求大赦党人,目的是用他们来镇压农民起义。但它危害了宦官集团与“党人”敌对的利益。因此,当灵帝接受吕强的建议,大赦党人时,宦官集团要求撤退,并召回各地的宗亲子女,以免受到考试的惩罚。一时间,宦官集团气焰收敛,政治形势略有改善。
但由于吕强作为宦官打击宦官集团,在政治斗争中站在“党人”一边,宦官千方百计除吕强后快。中常侍赵忠、夏云等人共同诬告灵帝吕强,称他与“党人”勾结,共同讨论朝政,并打算废灵帝立新君。他们还说,吕强的兄弟是各地的官员,他们都是贪官。昏庸无能的灵帝听说吕强试图废除自己,非常生气,派人胁迫吕强进宫晋见。看到这种情况,吕强明白灵帝一定听了诽谤,大怒,说道∶“我一死,世界就更加混乱。大丈夫本愿为国尽忠,因此得罪了邪臣。现在君主听了诽谤,我怎么能反驳狱官,被侮辱呢!说完,吕强自杀了。
吕强死后,赵忠、夏云等人仍不放过吕强。他们还告诉灵帝∶“陛下召见了吕强。他不知道该问他什么问题,所以他匆匆自杀了。可以看出,他是内疚的,害怕犯罪和自杀的。”灵帝相信这一点,下令逮捕吕强的家人入狱,并检查他所有的财产。可悲的是,清朝忠于公众的吕强,作为一名宦官,不谋私利,担心国家和人民,忠于国家,但结束了。
吕强:忧国忧民的东汉宦官一生经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