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下面就来看看带来的文章。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然而,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家族之间的较量导致晋国公室逐渐衰落。公元前453年,在晋阳战役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被三家分割。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历史上被称为“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晋末晋晋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正式消亡。
[img]433599[/img]
因此,对晋国来说,三家分晋后终于灭亡了。值得注意的是,分为晋国的魏、赵、韩三家,都不是晋国的宗室,也不是异姓的卿大夫家族。对此,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晋国的公室在三家分晋时没有站出来阻止三晋?就这个问题而言,原因很简单,就是晋国的公室实力太弱。而为什么晋国的公室力量太弱,晋献公这位君主可谓难辞其咎。
一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副其实,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在位26年。对于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来说,他不是晋国的君主,而是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他杀死了晋侯,吞并了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武公,也就是说,这属于小宗取代大宗的情况。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他的儿子晋献公继位。
晋国大夫九年前公元献公八年(晋国大夫九年)对晋国大夫九年说:“晋国大夫人数众多,不杀他们,就会发生灾难。“得国不正,晋献公也担心这些晋国公室威胁自己的地位。@ 晋国大夫,在此基础上,晋献公派人杀害了所有前晋国公子,而建都城则命名为“江”,开始以“江”为都城,即晋国将都城从曲沃迁至“江”。
二
[img]433600[/img]
对晋献公来说,无论是清除晋国公室,还是迁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晋国晋献公的屠杀,晋国公室的力量几乎耗尽。然而,巨大的晋国仍然需要许多人才来掌管。因此,晋献公不得不依靠异姓卿大夫。例如,晋献公采用荀息假道伐郭的计划,消灭强敌虞、郭、荀息生子荀逝敖、荀逝敖生子荀林父、荀卓、荀首,分别是晋国中行氏、程氏、智氏三家卿大夫家族的祖先。
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晋无公族的情况,晋献公可谓难辞其咎。除了屠杀晋国公室外,晋献公引发的李姬之乱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公元前666年(晋献公11年,《史记》12年或13年),李姬受到宠爱,想把儿子当王子,于是派人劝说晋献公,导致晋献公王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武住在屈地。其他公子也住在边境,只有丽姬和妹妹的儿子在江城。
三
晋献公一开始登记的王子在李姬之乱中被杀,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则跑到其他诸侯国。至于晋国的其他公子,又被屠杀了。历姬之乱过后,不仅晋国公室再次受到重创,而且晋国的国力也因此受到损害。晋献公于公元前651年9月去世(晋献公26年)。晋献公去世后,诸子争位,晋国大乱。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公子夷吾即位,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杀害大臣,晋国上下都不顺服他。晋惠公于公元前637年9月去世,其子太子继位为晋怀公。公元前636年,晋怀公被迫出奔高粱,很快被即位为晋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对晋文公重耳来说,虽然是一位更有成就的君主,但在他即位后,也不得不继续重用异姓卿大夫家族,晋国公室实在是无人可用。
[img]433601[/img]
四
@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成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佐、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军将为正卿,这直接导致晋国形成了六卿掌权的局面。对晋国公室来说,没有人能跻身六卿之中。当然,在晋楚、秦、齐争霸的过程中,这些清医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晋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清大夫家族,就像唐朝中后期的藩镇一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唐朝的灭亡与藩镇的分离直接相关,晋国的灭亡也与清医生势力的壮大直接相关。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一般来说,三家分晋导致晋国灭亡,三家分晋的形成无疑与君主晋献公的决定和行为密切相关。
为什么晋国三家公室不能阻止?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