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周室开始衰落,开始对崛起的诸侯国失去控制。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和历史典故,意思是秦晋不止一代人在春秋结婚。一般指两个家庭的婚姻。春秋时期,秦为了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结婚,向晋求婚,将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在秦的帮助下,晋公子重耳成为了晋国的新君,成为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img]433015[/img]
因此,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度形成了联盟关系。特别是在晋文公与楚国争霸时,秦穆公所在的秦国全力支持晋国,成为晋国称霸中原的重要盟友。然而,晋文公去世后,秦与晋国的关系逐渐恶化,甚至最终走向了对抗。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时期发生了什么,导致秦与晋从联盟走向对抗?
一
@ 萧之战成为秦晋正式决裂的重要标志。这场战斗结束后,晋秦联盟破裂。晋文公和郑文公在公元前628年相继去世。在此背景下,秦国于公元前627年派兵潜越晋国桃林、萧函,远程攻打郑国国都。郑国是晋国的盟友,秦国偷袭郑国的意图和行为,意味着前者决定与晋国决裂。然而,秦军在路上遇到了郑国商人弦高奖师,认为郑国已有防备,于是灭掉了晋国边邑小国滑(今河南偃师南)撤军。晋国对秦军的这一行为更加愤怒,也就是说,前者没有打招呼就消灭了旁边的小国,这使得后者丢脸。
因此,晋国大臣首先认为,秦国是晋争霸中原的潜在敌人,双方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挫败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国决定报复秦国,从而发动萧战。根据《春秋》、据《史记》等史料记载,晋军与姜蓉在萧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秦军,史称“萧之战”。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萧战争的爆发使秦晋之间的联盟消失了。自萧战争以来,秦晋之间进行了多次直接较量。而且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秦国也从最初的支持晋国转变为联合楚国。
二
[img]433016[/img]
鉴于秦国和晋国从联盟到对抗的原因,主要是秦国希望谋划中原。晋国统治中原后,自然不希望秦国与自己平分霸权。双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秦国而言,秦穆公曾以“革车500乘,类骑2000,步卒5万”(“韩非子·十过”)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秦穆公的支持公子重耳即位,不仅是秦晋之好所建立的友谊,也是金文公的即位,以换取后者支持自己计划中原的回报。
然而,晋文公知识渊博,智慧出众,争霸雄心比秦穆公强。换句话说,一座山不能有两只老虎。既然晋文公想与楚国竞争,他自然不会真正奉秦穆公为中原霸主。当然,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非常有手段的君主,尽最大努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的阻力,而且成为帮助。
三
在我看来,正是晋文公的战略促使秦穆公继续支持晋国称霸。例如,为了巩固秦晋联盟,晋派兵支持秦攻占楚国附庸国,使秦穆认为晋支持秦争霸,而真正的意图是诱导秦向南攻击楚,以帮助晋在中原与楚争霸。然而,尽管晋文公有着高超的手段,秦穆公并不是平庸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穆公发现支持晋国霸权对晋国有利,但对秦国无利。
例如,当周皇室发生内乱时,周皇帝向秦国和晋国寻求帮助。结果,晋文公坚决拒绝秦军参加勤王,高举国王旗帜,独自出兵,平息了王子带来的混乱。春秋时期,勤王是名利双收的好事。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被东周封为王子。然而,晋国直接阻止了秦穆公务员的行动,这让后者越来越不满。
[img]433017[/img]
四
@ 从战略格局上看,晋国正好在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上,即秦国想东进中原,晋国是个拦路虎。如果晋国越来越强大,不仅会吸收中原人才,还会疏远秦国和中原。这种情况甚至持续到战国初期。当时率先崛起的魏国,像晋国一样压制了秦国。直到商鞅变法,秦国才实现了东进中原的夙愿。
@ 萧战后,公元前626年,秦国立即释放了他在秦攻之战中俘虏的楚将斗克,与楚国结好,共同对抗晋国。君主秦穆公及时调整战略,选择与楚国联合对抗晋国。相应地,晋国为了保持霸主地位,还要在西、南两方对付秦、楚两国的挑战。然而,即使秦国与楚国结合,也未能在春秋时期改变晋国称霸中原的格局。
秦晋关系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