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士大夫和贵族对宦官乱政非常不满。两股势力爆发了党争,为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奠定了基础。历史上被称为党囚之祸。
汉朝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王朝。中华民族的新称谓汉族因其存在而流传至今。此外,大多数其他王朝都因衰落而亡国,只有它因强大而亡国。当然,它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外部,内部权力的旁落,君臣离心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东汉末年的黄巢起义间接扩大了当地权力,削弱了朝廷的影响力,加速了当地权力和朝廷的离心,造成了东汉末年诸侯的局面。事实上,归根结底,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根源在于大臣们对朝廷的失望,这导致了随后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大臣们对朝廷失望?
这必须从动摇东汉基础的两次党监狱灾难开始。虽然东汉是西汉的延续,但由于东汉皇帝的寿命和能力,东汉的治国模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专政权交替,大臣们的声音很弱,尤其是在汉桓帝。
[img]432847[/img]
汉桓帝-汉章帝刘达曾孙在继位初期完全是傀儡。后来,尽管他接受了政治管理,但由于外戚梁冀的干预,他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为了避免成为汉质帝的第二名,汉桓帝决定先发制人。他利用他可以依靠的宦官出人意料地抓住了梁氏外戚集团。虽然外戚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由于汉桓帝依靠宦官掌握了自己的实权,他无缘无故地信任宦官,宦官开始依靠自己的宠信将触手伸向法庭,许多立场不坚定的大臣开始依靠宦官。宦官的乱政引起了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和贵族的不满。他们开始向汉桓帝提出建议,谴责宦官的为非作恶。不幸的是,汉桓帝忽视了这一点。
汉桓帝的纵容助长了宦官的傲慢。他们开始列举罪名报复士大夫和贵族。宦官的报复也让更多的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和民间人民认识到宦官的乱政。他们开始用实际行动抗议宦官的乱政。例如,河南尹李英不怕宦官的权力,故意在赦免前杀人的张成之子在赦免后被处死。作为宦官,张成的党羽在宦官的指示下,让弟子在监狱里写信,诬陷李英等人结党营私,诽谤朝廷。(“河内张成,善风角,推占当赦,教子杀人。司隶李颖督促收捕,既然逢宥获免;越怀愤病,竟杀之。成素以方伎交通宦官,皇帝也相当讯其占;宦官教弟子牢修书籍,起诉“等待养太学游士,交接诸郡生徒,相互驱逐,共为部党,诽谤朝廷,怀疑风俗习惯。””)
[img]432848[/img]
本来这件事稍微详细查一下就能知道真相,但汉桓帝没有。相反,出于对宦官的信任,他下令逮捕和审判党员,这是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爆发,这是党监狱的第一次灾难。由于汉桓帝的偏袒,这场斗争以宦官的胜利告终。
汉桓帝因病去世。汉灵帝登基后,大臣们以外戚窦武为首,再次向宦官发起冲击。不幸的是,虽然外戚的参与被引入,但汉灵帝像汉桓帝一样宠坏了宦官,导致结果没有改善,而且变得越来越激烈。朝廷宦官与士大夫斗争不休时,朝廷宦官为非作恶,肆意欺压,人民生活惨淡。在这种矛盾的积压下,民间黄巾起义爆发。
黄巾起义爆发后,黄巾军迅速在全国七州二十八县引发战争。为了避免党人与黄巾军的合谋,汉灵帝在皇甫嵩和吕强的劝诫下赦免了世界,避免了亲属关系和党人在小功以外的监禁。虽然黄巾之乱解除了党监狱,但宦官并没有受到惩罚。可以说,两次党监狱的灾难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告终。当然,失败并不可怕。更让士人失望的是汉灵帝的一条诏书。他说:诏州县更多地考察了党员、学生、官员、父子和兄弟,免除了官员的监禁和五个家庭。意思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终身监禁,牵连五族。
[img]432849[/img]
简而言之,经过两次党狱之灾的打击,清正官员要么被杀,要么被囚禁。士大夫和豪强开始对朝廷表示失望。另一方面,宦官更为所欲为,伤害人民,导致民变,引发黄巾之乱。
除了士大夫和豪强对朝廷感到失望和离心外,汉灵帝还做了一件事,将东汉推向灭亡。在刘燕(益州牧刘章的父亲)的建议下,他将历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要大臣担任,使他拥有地方军队和政治权力。汉灵帝的权力下放鼓励了地方军队的自尊。一些雄心勃勃、对朝廷感到失望的士大夫和豪强借此机会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
汉灵帝去世后,外戚与宦官争权的局面再次上演。然而,此时,汉灵帝重置州牧的弊端开始显现。出生在豪族的袁绍开始以兵强马壮为第三力量参与政治。他冲进皇宫杀死宦官,理由是他为外戚何进报仇,这显示了当地军阀拥有武力后的傲慢。之后,为了扩大势力,各路地方军阀开始互相攻击,东汉皇帝成了摆设,世界进入了群雄争霸的乱世。
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亲小人,远贤臣,然后汉倾也颓废。东汉群臣为了东汉的繁荣而发起的自救,却因为桓、灵二帝的忠奸而失败,进而导致群臣与朝廷的离心,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党囚之祸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群臣对朝廷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