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最欣赏的儿子错过了王位?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有人说,转世是一项技术活动,起点是命运无法跨越的沟壑。有时候,出身就像一只未知的魔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命运。大唐皇子李恪可以说出身于豪门,李恪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杨迪皇帝杨光的女儿。隋唐时期最高贵的血液流淌在李恪身上,但这种幸运也意味着巨大的不幸。这种高贵的背景注定了李恪只能成为配角的命运。在封建礼法至上、唯血统论的时代,有“立法不立臣”的宗法制度。李恪是一个非正式的普通儿子。最致命的是,他有隋朝无法摆脱的阴影。李家江山是从杨家夺走的。李唐的英雄不乏杨隋的叛徒。李恪微妙的血统和敏感的身份只会让他们害怕,这也注定了李恪只能错过皇帝的宝座。
[img]431019[/img]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流着“全唐公敌”杨迪皇帝血液的李恪真的接替了皇帝,他可能会在秋后算账。因此,尽管李恪文武双全,性格、能力和声誉都远远优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但李恪在立储之争中仍然被边缘化。当然,李恪的上述优势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以史书为证据。据《旧唐书》记载,李恪擅长骑射和文武。而《资治通鉴》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都以才高辩悟。就连李世民也多次在人前称赞李恪“英果类我”。
[img]431020[/img]
贞观十七年(643年)4月,唐太宗在与王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竞争后,选择了王子李治为接班人,但他曾经后悔过这个选择。据《新唐书》记载,太宗曾想废除懦弱的李治,改立与自己性格最相似的李恪。但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以“立法不立臣”为由联名上书唐太宗。李世民还愤怒地问长孙无忌:“李恪在我的诸子中最像我。你反对他当储君。他不是你侄子吗?但长孙无忌却振振有词,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性格宽厚仁慈,最适合当守成之君。第二,储君是国家的基础,说废就废,说立就立!最后,李世民还没有赢得以长孙无极为首的重臣们,只能无奈地服从大多数让李治继续做王子。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阅读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批语:“李恪英雄,李治烂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的话,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尽管为侄子李治争王位,但从那以后,长孙无忌还是种下了心结,他认为李恪是他“长孙帮”的大敌。即使李恪错过了王位,也不能保证李恪以后不会有其他想法。如果有一天李恪心血来潮,振臂一呼,很难说世界上是谁。长孙无忌考虑到枝强干弱,为了侄子李治能坐稳江山,无论在公私中都要找机会除掉李恪。事实上,长孙无忌有这样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隋末唐初,从杨光到李世民哪个王位不都是抢来的?就在长孙无忌苦恼抓不住李恪辫子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绝佳机会。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11月,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和徐房遗爱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东窗事件发生。事实证明,几年前,高阳公主与玄奘大师的高徒辩机和尚私通,此事曝光后,辩机和尚被腰斩。情郎死了,高阳公主万念俱灰,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仇恨。唐高宗李治上位后,高阳公主和徐房遗爱拉了一些与李治关系不和谐的大臣,打算谋反。不幸的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在他们开始之前,被告发送了它,所以所有参与者都被关进了监狱。长孙无忌趁机展开大清洁,准备借此机会除掉李恪,于是长孙无忌开始威胁房遗爱,让他把李恪拉下水。房遗爱贪生怕死,幻想着能戴罪立功,就诬告李恪为同犯。
俗话说,人坐在家里,祸从天上来。在长孙无极等人的操纵下,李恪从一个宏伟的亲戚变成了一个“篡党夺权”的乱臣贼子,变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李恪被杀,生命定格在三十四岁。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事件,历史长河在这里打了一个深深的漩涡。《旧唐书》被称为“海内冤之”。可以说,李恪是大唐三百多年来最悲伤的王子。从表面上看,李恪的死在于他对掌权人利益的威胁,他的优秀成了被攻击的原罪。从深层次上看,他的死是由于他的隋杨血统、外戚力量的过度扩张和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
为什么李世民最欣赏的儿子错过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