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来自《史记·廉颇林相如列传》,感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都读过小学课本上负荆请罪的故事:赵国将领廉颇拒绝接受出身低廉的林相如的地位比自己高,发誓要羞辱他。没想到林相如到处避开廉颇。后来廉颇发现林相如不在乎赵国的稳定。羞愧之下,廉颇赤裸上身背着荆条去林相如门前请罪,最后两人冰解了过去的嫌疑。
[img]429139[/img]
这个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总觉得有点没讲完。其实在历史上,廉颇和林相如的结局都很尴尬。
赵孝成王失手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当时,赵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林相如可以在外交上与秦王打交道,廉颇在军事上是不可战胜的。有一段时间,赵的风景是无限的。直到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
当新王登基时,他自然会怀疑前朝的所有大臣。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孝成王也不例外。上任后,他把心思都花在培养亲信上,耽误了国事。
这一切都被雄心勃勃的秦国看到了。当时,秦赵正处于战争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王告诉他的下属,他不怕廉颇,但他害怕赵国著名将军赵豪的儿子赵括。这句话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大喜过望。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对抗秦军的方法,所以他真的辞去了廉颇的战功,让刚出茅庐的赵括率兵对抗秦国,没有实战经验。
众所周知,这一切都是秦王的阴谋,在这样的心理战下,赵孝成王即将输得一塌糊涂,还不自满。
长平之战惨败
在秦国开战之际,林相如其实病得很重,但他还是拖着身体向赵孝成王写信,恳求不要临时更换将军。林相如知道,赵括虽然读过兵书,但缺乏实践经验,很容易被狡猾残忍的秦国人玩弄。
虽然林相如已经谈到了这一点,但赵孝成王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要用赵括。相反,他怀疑林相如写书的动机,林相如不得不带着悲伤和愤怒回来。
后来的故事很熟悉。赵括是纸上谈兵的创始人。在他的指挥官下,40万赵兵被秦军将领白起活埋。赵括自己死于几支箭。由于这场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秦朝可以随时吞并赵国。
沉默的结局,林相如
[img]429140[/img]
在与赵孝成王谈判失败后,林相如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未来的历史书中,林相如没有解释林相如的最终结果。当他写赵王时,林相如的身体已经生病了。人们推测,在长平战争期间,林相如已经死了。
这个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了一生的人,为国家和秦王愤怒的人,威胁要和秦王血溅五步的人,多次让赵国在外交上获得优势的人,最终被自己的国王怀疑,悄然死去的悲惨结局,真的很尴尬!
廉颇颠簸的晚年
赵国战败后,没有亡国,但风雨飘摇。这时,燕国对赵国发动了进攻,赵孝成王不得不邀请廉颇出山。被赵孝成王辞职后,廉颇也很沮丧。此外,林相如死于他的脖子之交,一个接一个的变化给廉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但现在赵国急需自己,廉颇也只能再次披挂上阵。@ 廉颇不仅化解了燕国的进攻,还直接率兵打到燕国首都,使燕国割地赔偿,各种求饶,这才放弃。
赵孝成王发现他对廉颇的误解太深了。这位老人一生中很少失败。如果他被要求与白起作战,赵的40万好男儿能逃脱被活埋的命运吗?
懊恼之下,赵孝成王把廉颇封为信平君,也任相国,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也达到了顶峰,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命运似乎沉迷于与廉颇开玩笑,赵孝成王突然去世。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充分继承了父亲怀疑前臣的坏习惯。廉颇再次被解雇,但这一次廉颇受不了了,直接起兵造反。毕竟,赵悼襄王是廉颇小孙子的人物,这是可以忍受的。
但廉颇造反是假的,“闹脾气”是真的,他在打败赵国将军乐乘后并没有夺权,只是跑到邻国魏国境内养活自己。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赵国没有廉颇,在军事上屡遭挫折。赵悼祥王决定邀请廉老将军出山,于是他派使者到魏国检查廉颇的现状。廉颇自然愿意为赵国效力,于是他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桶米饭,十斤熟肉。吃完后,他挂上马舞刀和枪,看起来不像一个80岁的老人。
[img]429141[/img]
廉颇不知道的事,使者早就被自己的敌人贿赂了,在报告赵悼襄王时,使者故意加油加醋,使赵悼襄王决定不再任命廉颇。
@ 廉颇带着对故土的思念,以84岁的年龄死在楚国,这位见证了赵国兴衰的老将,在生日结束时不知心中是怎么感受啊。
没有人有能力阻挡历史的车轮,但廉颇林相如确实让赵国在战国时期站稳了脚跟。有了这样的功劳,他们被自己的国王怀疑,被自己的政敌陷害,但没有地方可用。
当后人翻阅史书,回顾这段历史时,一定会留下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历史上负荆请罪的廉颇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