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又称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32年),燕昭王拜乐毅为将军,率领全国之兵与秦、韩、赵、魏联手,取得巨大胜利。五年内,他连接了齐国70多个城市,报告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的仇恨。这场战役结束后,齐国的疆土只有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在很多人看来,五国伐齐后,燕国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不仅向齐国报仇,还从齐国夺取了无数宝藏。
当时,燕昭王将在齐国获得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并要求乐毅继续带领军队进攻尚未获得的齐国城市。因此,根据常识,自五国进攻齐国以来,齐国一直在衰落,这没有悬念。相应地,燕国应该在这场战斗后崛起,甚至统治世界。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五国进攻后收获最大的燕国仍然是弱国呢?
五国伐齐后,燕国并没有继续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而是突然失去了声音。长平战争与邯郸战争后,燕国趁机攻打赵国,而奄奄一息的赵国几乎反杀了燕国。若非燕国主动求和,廉颇很可能会攻破燕国都城。这场战争结束后,赵国多次攻打燕国,基本上胜多败少。因此,很明显,五国伐齐后的燕国,不但没能称霸天下,还继续被赵国追打,可谓十分狼狈。对此,笔者认为,五国伐齐后,燕国之最大胜利仍是弱国,主要原因如下。
一、燕国基础薄弱
[img]427900[/img]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于燕地,为燕召公。八百二十二年,燕国始终处于诸侯列国的中下游地位。比如春秋时期,当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称霸世界时,燕国几乎没有声音。当然,这不是燕国的低调,而是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北端的诸侯国,燕国不仅地广人稀,而且在商业和农业上也远远落户中原。更重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攻击燕国边境,这使得燕国很难保护自己,也没有精力与中原诸侯国竞争。
二、燕国在五国伐齐中的收获,其实是比较有限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王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结果,在齐国的反间计下,燕惠王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在此基础上,田单成功复国,从燕国手中收复失地。因此,五国伐齐中,燕国从齐国手中占领的城市,基本上得而复失。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燕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占领齐国,最终失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燕国从占领齐国的行动中获得的收获并没有减少前后的投资。而且,燕国与齐国的彻底结怨,也导致赵国攻打燕国时,后者几乎孤立无助。
三、燕昭王后,燕国未能再次出现明君
前279年(燕昭王33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就燕惠王而言,不仅水平有限,还逼走了名将乐毅。战国时期,名将对诸侯国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来自秦国和赵国。因此,燕惠王不会认人用人,导致本已缺乏人才的燕国雪上加霜。在某种程度上,在战国时期,燕国只出现了更有成就的君主燕昭王。燕昭王死后,燕国继续衰落,最终被秦国摧毁。
四、燕国缺乏彻底的变法
[img]427901[/img]
燕昭王继位后,在易水筑武阳城,努力工作,决心复兴燕国,报仇雪耻。的确,燕国迅速集中了大量各方面的人才。最著名的有四个:乐毅、邹衍、剧辛。然而,燕国并没有做出彻底的改变,这些人才的聚集主要取决于燕昭王礼贤的下士和求贤。相应地,魏国有李悝、楚国有吴起、韩国有申不害、齐国有邹忌、赵国有胡服骑射、秦国有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没有变法。此外,光变法不好,必须彻底、坚定地实施,才能强大,如秦商鞅变法,是更彻底的变法,韩国不伤害变法,只是小修补。然而,就燕国而言,没有这样的小修小补的变化。燕昭王死后,君主不会认识人,甚至燕太子丹也只能想到荆轲刺秦的计划来延缓燕国灭亡的进程。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最大的赢家是谁?对燕国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