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常用于指中国东周上半期的历史阶段,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时期”。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不要忘记在君(不要忘记在君)。这个成语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辉煌岁月。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去君国避难,全心全意成就霸权,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吸引人才。齐桓公成功回到齐国继位后,以管仲为首的扶臣经常提醒齐桓公,不要忘记在君,不要忘记初衷,不要忘记辉煌岁月,这对齐桓公的伟大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君是君,君是周朝的诸侯国,君是自己的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公元前1046年,死于公元前431年。周天子封的第一位君主是自己的舆论时期。春秋初期,君国一度强大,成为中等诸侯国。然而,在大多数时候,莒国只能称之为一个小国。战国初期,莒国被楚国消灭,但其领土却被齐国占领。以莒国所在的莒城为基础,齐国在乐毅伐齐后成功复国。
一
@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时,莒人全力以赴帮助周灭商,臣服于周。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封兹舆期为君国君。于计(又称计),后人也写计斤,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到春秋初迁都莒(今山东莒县)。也就是说,今天山东省莒县的名字应该来自莒国。在周朝诸侯国,君国的爵位是子爵,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是较低的爵位。
[img]426891[/img]
例如,在楚国被封之初,它也是子爵。当然,随着实力的增长,楚国越过了王位。然而,对于君国来说,长期以来,由于鲁国和齐国的压制,他们自然没有超越王位的实力和勇气。在周朝诸侯国,子爵诸侯国最初的封闭城市相对较小。然而,在鲁隐公的两年(前720年)到鲁西公的23年(前673年),君国的领土与西周初相比实现了显著的扩张。
二
春秋初期,莒国疆域东起黄海,西至沂水县境,南至今江苏赣榆,北至昌邑县境,大小城市30多个。当然,这也是齐国、晋国、楚国等大国没有争霸中原的背景。等齐楚崛起后,莒国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春秋初期,莒国有一定的实力,@ 鲁国和齐国争夺君主地位失败的公子,往往先跑到君国,一是为了寻求君国的保护,二是靠近自己原来的诸侯国,遇到情况可以先发制人。
例如,齐桓公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下跑到君国,然后成功地回到齐国,继承了君主的地位。然而,齐桓公统治中原后,齐国不仅在压制鲁国,而且在侵蚀君国的领土。也就是说,虽然君国对齐桓公很好,但这并不能改变齐国向君国扩张的意愿。至于鲁国,他还多次与君国作战,这使得君国从中等诸侯国变成了一个小国。
三
《史记·楚世家》说:“简王元年,北伐灭君”,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楚国先是消灭了蔡国,然后向北进攻,消灭了君国。《汉书·地理志》被称为“三十世为楚所灭”,然后回归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楚国消灭君国后利益被齐国占据呢?
[img]426892[/img]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这方面位于今天山东省的莒国更接近齐国,而楚国的核心区相对较远。当时,楚国的核心地区位于湖北省。长期占领君国并不容易。与战国初期相似,魏国消灭中山国后,未能长期占领。后来,中山国附近的赵国完全占领了这个地区。另一方面,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楚国仍处于恢复国力的阶段,没有太多精力与齐国争夺君国故地。
四
@ 春秋末期,吴国大军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虽然楚国成功复国,但也是精力充沛。因此,楚惠王、楚简王等君主在位时,虽然也在向外扩张,但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如果是楚国的巅峰时期,自然不会让占领的君国放弃。对齐国而言,在成功占领君国故地后,将君国的核心区域——君城作为齐国五都之一,与即墨平起平坐。
对齐国来说,设立五都的目的是达到狡兔三窟的效果。也就是说,建造五大城市,就是为了避免都城临淄被攻破后,自己没有其它城市可以继续抵抗。基于此,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时,虽然燕国曾攻下70多座城市,但君、即墨这两座大城市,兵精粮足,能够长期抵抗燕国大军。齐国凭借莒、即墨这两座城市,成功复国。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君国春秋时期的疆域在哪里?最后是怎么被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