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得到郑成功父子两代人的重视?
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有陈金南这个角色。他的真名是陈永华。他曾成功参军延平王郑。郑成功非常欣赏他,称赞他是“今天的卧龙先生”。他给了儿子郑静一个帮助。郑静后来把儿子郑克藏给了陈永华。
一、 郑成功的赏识
郑成功第一次见到陈永华是在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荐下。当时郑成功想恢复大明江山,于是招募了世界各地的圣人,让他们为复明事业做出贡献。
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明朝的一员。他曾担任同安的教诲职务。当清军攻占同安时,陈鼎上吊自杀。当时,陈永华只有15岁。这件事显然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清复明的种子。
父亲去世后,陈永华逃离同安,来到厦门。不久,郑成功占领了厦门。兵部侍郎王忠孝知道陈永华的才华和性格,于是向郑成功推荐了他。
[img]425316[/img]
陈永华平时不善言辞,但当郑成功和他谈论世界大事时,他可以广征博引,侃侃而谈,见解独特。这让郑成功非常高兴。他称赞陈永华说:“你是今天的卧龙先生!”所以他被授予陈永华参军的职位,对他的待遇非常慷慨。
1658年,郑成功准备北征。出征时,他让陈永华留在厦门,教他长子郑经,让郑经给陈永华一份弟子礼物。
二、 辅佐郑经
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承了延平王爵位,陈永华为郑经的军国大事提出了建议。郑经非常信任和依赖他。
1664年,郑静率领军队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居铜山岛。军队刚刚失败,难免人心不稳。此外,岛屿地理位置偏远,面积狭窄,似乎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很多人劝说郑静投降清朝。
郑静担心父亲奠定的基础,不可避免地犹豫不决。当左右为难时,陈永华强烈讨论。他客观地向郑静分析了投降者的细节,认为如果郑静真的像他们一样投降,他不仅会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且会被视为一个笑话。
经过陈永华的分析,郑经放弃了投降的想法,决定安心固守岛屿,安心把大事交给陈永华处理。
陈永华实际上更擅长发展经济和教育管理,而不是行军打仗和排兵。他特别重视教育。他曾向郑经提出要在当地“修建寺庙和学校”,但郑经没有陈永华那么长远。他认为自己刚刚获得王位,地理位置稀少,人员稀少,没有必要发展教育。
尽管郑经反对,但陈永华从未放弃,他不断劝说郑经,直到郑经同意设立学校。
陈永华成立学校后,亲自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主持了当地第一座孔庙的建设,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地的传播。
三、 郑克臧老师
郑克臧是郑经的长子,郑经像郑成功一样,放心地把儿子交给陈永华教书。
郑克臧在陈永华的指导下成长迅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处理得很清楚。陈永华对郑克臧非常乐观,并向他的妻子许下了女儿。
然而,郑经所辖范围内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尤其是郑经成功死亡后,郑经昏庸懦弱,长期沉迷于酒色,平时不理政事,掌握事务处理大权,除陈永华外,还有中提督刘国轩、侍卫冯锡范两人,其中冯锡范的女婿是郑经的次子郑克双。
1679年,郑经立长子郑克臧监督国家,负责处理政务。冯锡凡看到郑经如此信任和依赖长子郑克臧,陈永华远比自己更受重用,掌管兵马大权。他心里很讨厌,计划夺取陈永华的军权,除掉郑克臧,帮助女婿郑克双上位。
刘国轩注意到了冯锡凡的计划,但他的态度并不清楚,也从来没有明确要帮助哪一方。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陈永华手中的军事和马匹显然对他很有吸引力。
1680年6月,陈永华放弃了手中的权力,退居龙湖岩,一个月后抑郁而逝。
郑经1681年正月去世,郑克臧继承延平王爵位。
失去父亲的支持和陈永华的协助,郑克臧独自一人,上位不到三天就被冯锡凡和郑家谋杀。延平王爵位由郑克双继承,决策权掌握在冯锡凡和刘国轩手中。
就像《鹿鼎记》中的陈近南一样,人们对陈永华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有才华,比时事长”,“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郑经掌权期间取得的治理成果有一半归功于他。
陈永华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得到郑成功父子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