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文字公干,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死于同一场瘟疫,包括徐干、陈琳和应该。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刘震的诗文创作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以气骨为称,为人清峻不俗。
说文中解释:“真,刚木也”,“尔雅”注:“真,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
胡奇光,方环海写了《二雅翻译》,说“植于两端的人是天真的,植于两边的人是天真的”,这可能就是刘真字公干的意思。
古代文人的名字非常讲究。刘震的名字反映了家人对他的殷切寄托。儒家背景深厚的祖先希望刘震在动荡的乱世中仍能像刚木一样正直,不随俗流,坚守仁义,做一个真正的绅士。
刘震,可以说人如其名,在建安七子中以气质刚直闻名,无论是落拓不羁的行为,还是看笔端的创作,都显示出他内心的气度。
这与他的家庭风格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img]425515[/img]
刘真,姓刘,是汉代的国姓,他的祖先真的是一个皇室亲戚。
据《三国志·魏书·王灿传》《文士传》记载:“真父名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了。”
汉景帝刘启有个儿子叫刘余,公元前155,立为淮阳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封为鲁王。
刘余有个儿子叫刘田(也叫刘恢),封宁阳,是节侯,他的子孙一直在宁阳繁衍生息。
刘梁应该是刘天的后裔。
王莽篡汉后,刘姓宗室逐渐衰落,与平民无异。
刘梁年少丧父,靠卖书谋生,而他祖父母的名字已经没有史料可考,可见他家道世运的衰落。
桓灵时期,刘梁奋发图强,渴望在汉室效力。
不久,他因通晓经义被举孝廉,进入仕途,成为北新市长(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
后来刘梁又被提拔为尚书郎,最后野王令,但没有上任,直到病逝才有关于他仕途的记载。
刘桢十几岁的时候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教育下,八九岁就能背诵《诗经》、《论语》、辞赋数万字,因其超群的记忆和敏捷的辩论反应而被称为神童。(太平御览)
曹操征辟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但由于年龄太小,没有任命。
[img]425516[/img]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为了避免战争,刘桢在17岁或18岁左右与母亲和兄弟一起逃往许昌,并在邮局遇到了曹植。
刘震的知识给曹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被带到丞相府。
后来,刘震又遇到了孔融、徐干等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解文作赋,聚论学问。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担汉代丞相,刘震被驳回为丞相。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刘真被选为五官文学,随侍曹丕。
不久,刘真“平视甄氏”一事被判罪,差点丧命,后来被曹操送到采石场磨石。
@ 曹操放了刘真。
建安十九年,曹植迁徙封临淄,刘震又是临淄侯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震因病去世。
刘真是一个性格刚直、卓尔不群的人。
他坚持不屈不挠的原则,对待君主不卑不亢,对待朋友真诚坦率。
他将自己的真实气质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其诗文因其内涵的逸气与其他建安文人的创作不同而独树一帜。
刘震是谁的后裔?他的诗风和其他建安文人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