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此讨厌方孝茹,究竟有什么原因?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1402年7月25日,45岁的方被朱迪命令处死。在刑场上,他的亲戚朋友已经尸遍野,血流成河。因为拒绝投降朱迪,方用了873条无辜的生命,显示了他对建文帝的忠诚。
[img]425861[/img]
为什么朱迪如此讨厌方孝茹,以至于任何与他有关的人都不愿意放手。方孝茹来自宁海。他的父亲是朱元璋手下的官员。据说他6岁时会写诗。他从小就很聪明,被称为小韩愈。他的老师是明代大儒宋连,宋连也是朱元璋为王子朱彪选择的老师。
奇怪的是,虽然他年轻时就很有名,老师也是朝中的官员,但洪武年间,他的官场之路并不顺利。1382年,吴沉和揭枢向朱元璋推荐了方孝茹。作为宋连最厉害的弟子,也是朱彪王子的哥哥,朱元璋本来应该委以重任,但朱元璋不但没有,反而把他送回了家乡,让他在家当老师。对于对方孝茹来说,无异于让他坐在板凳上。
另一方面,他告诉朱彪:“方孝茹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你应该一直用他到老。”这不是很矛盾吗?他没有重用它,但他让儿子重用它。事实上,这是朱元璋作为父亲对儿子最深的爱。
朱元璋知道方孝茹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朱元璋的人才太多了。如果方孝茹掌握在他手中,很难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想把这个人留给他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方孝茹的行政理念与朱标德的理想和仁义至上的抱负是一致的,如果这两个人把它们放在一起,他们就能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工作,这对大明的巩固,百利无害。
[img]425862[/img]
事实上,方孝茹并没有辜负朱元璋。他确实把自己的一生,甚至连他所有民族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而不是王子朱彪,而是他的儿子皇太孙:朱云文。朱标早逝,1398年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登基,史称建文帝。登上皇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马派人去四川,方孝茹将在那里坐了16年的冷板凳,接到京城任职。
这样做是朱元璋死前给朱允文留下的遗嘱:方孝茹老成持重,刚正不阿,可以帮助皇太孙成就事业。但朱元璋只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到结果。方孝茹确实帮助了皇太孙,但他没能为他实现事业。
建文帝登基后的第六天,他开始削藩。对于这位年轻的皇帝来说,这些藩王虽然都是自己的叔叔,但也是一个手握重兵,觊觎自己王位的威胁者,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他的四叔:朱迪。于是,他把朱迪的三个儿子拘留在首都,充当人质,开始了他和朱迪之间的第一枪。
后人对建文帝的举动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没有证据表明朱迪想造反,否则他不会把三个儿子都送到北京。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建文帝的举动,朱迪可能不会生气,很多事情以后也不会发生,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失去生命。
我们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方孝茹在建文帝执行这一决议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管后来的情况有多艰难,他总是坚定地站在建文帝旁边,支持他,给他建议。只是他的努力救不了建文帝在水火中。
当建文帝在宫中自焚的消息传来时,方孝茹脚下有三条路:
1、战死金陵,但自古以来,“文死训诫,武死战”,作为文臣,战死不是方孝茹的选择。
2.投降朱棣,换取荣华富贵。但这几乎是一条死路,在方孝茹眼里,朱棣是个乱臣贼子,他不能向他投降。
因此,路上只剩下最后一条:
3.跟着建文帝的脚步,跟着他走。但是方不想自杀。对他来说,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他可以死,但他必须有价值。
朱迪一开始并不打算对方孝茹这样的世界著名学者做任何事。他甚至希望方孝茹能为他起草一封诏书,以达到安抚世界人民的目的。但方孝茹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甚至在朱迪的纸上写了四个字:“小偷篡位”。被激怒的朱迪威胁要杀死他的九个家庭。这个不怕死的人甚至说“十个家庭不怕死”。
因此,方孝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杀十族的人。 为了让方孝茹屈服,朱迪在他面前杀了他的亲戚朋友。每次他杀了一个,他都会问他是否后悔。没有什么比看着亲戚朋友死在自己面前更痛苦的了,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看着一个个倒在身边的亲戚朋友,他不但没有屈服,反而骂了一顿,以至于朱迪最后不得不命令人用刀割开嘴角。作为一名学者,方孝茹一生只与笔杆打交道,但他的傲慢让许多投降的士兵感到羞愧。
明朝的政权最终落在了朱迪手中,但面对方孝顺,他不能承认自己是赢家。虽然他用屠刀推迟了方孝顺,杀死了他的十个家庭和873个人。但他不能切断他们的抵抗精神,也不能杀死那些对朱迪不满的学者。
方孝茹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被悲剧地记录在历史上。虽然他死得很惨,但他敢于反抗强奸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怀念。
朱棣如此痛恨方孝茹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