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选择先南后北的原因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赵匡胤接管的后周虽然是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强大的国家,但仍然只是众多割据政权之一,被强敌包围。当然,宋朝建国之初的主要敌人是北方契丹和契丹支持的北汉,宋朝南方有多达七个分裂政权,即后蜀、南唐、南汉、吴越、南平、武平军和清远军。被誉为“复汉唐旧疆”的赵匡胤终于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那么这一策略是如何制定的,又有什么优缺点呢?
[img]424803[/img]
事实上,在周世宗柴荣到位期间,他已经听从了王朴的建议,指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他到位后不久,首先在后蜀用兵,然后在南唐三征。后来,南唐与北方契丹合作,试图在后周形成南北攻击。柴荣不得不转向北方进攻,但不幸的是,他在路上病得很重。@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柴荣没有过早死亡,他可能会继续保持“先南后北”的战略。具体原因如下。让我们来看看“雪夜决策”的故事:
[img]424804[/img]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非常喜欢微服私访。除了观察民情,他还经常冷冷地出现在一个大臣的家门口。大臣们辍朝回家后,都不敢脱下朝服,换上便衣,怕有一天赵匡胤措手不及。一天晚上,天下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再出门了,没想到,赵普刚准备宽衣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后,我看见赵匡胤站在雪地里,说:“皇弟光义也来了一会儿。”
赵普问赵匡胤,天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有兴趣出来踏雪呢?赵匡胤说:“我周围都是别人家的地盘,久久不能入睡。所以赵普说:“看来陛下,你觉得大宋的土地太狭窄了。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这是你南征北战的好时机。我只是不知道你打算做什么?赵匡胤说:“我早就想收复太原了。”赵匡胤口中的太原是指位于宋朝西北部、疆域狭窄但依靠契丹势力频繁入侵的北汉政权。赵普说:“这和我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不先扫平南方势力较弱的诸国,再取北方弹丸之地呢?赵匡胤说:“我就是这么想的,刚才只是在测试你。”。因此,赵匡胤、赵普、赵光义达成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共识。
从那以后,赵匡胤虽然亲征北汉,但主要矛头还是针对南方。在他的统治期间,他先后摧毁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五项分离政权。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统一了吴越和漳泉,最后统一了北汉和中原。然而,在此期间,辽国的国力也在大幅上升。在太宗的几次北伐中,宋朝以大败告终,完全失去了积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和能力。
因此,后人常常怀疑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是否错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契丹是亚洲唯一的超级大国,未来一周的经济和军事规模很难与之竞争(周世宗北伐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没有直接与契丹正规军作战)。打铁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赵匡胤决定与契丹铁骑作战,他必须首先让刚刚建立的宋朝走出战争的废墟。他必须首先发展经济,积累力量。
而战争时期发展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接从敌人那里夺取。柴荣和赵匡胤都需要先在南方用兵:@ 南方政权分散,政局不稳定。@ 四川、南汉、南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那么,“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如何实施的呢?面对南方七大分裂政权,赵匡胤先试谁?如果你想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请关注《宋十八帝简编》中的“蜀孟昌灭亡后死亡”。
赵匡胤选择先南后北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