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都是以纪传体编写的。那么,为什么二十四史可以称之为正史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随着大一统王朝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也伴随着史官的分散和史官职权的降低。司马谈愤怒而卒,司马迁被阉割,就像帝制下的史官形象一样。从司马迁描述司马家族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其说是写家族的兴衰史,不如说是写史官的兴衰史,从而窥见政治的兴衰。司马迁之后,太史令不再世袭。写史书的人不一定是太史令。过去,由独立于天子的天文官员负责修复历史的情况消失了。二十四史第二部《汉书》的作者班固的职务是兰台令史,原本是御史大夫的官员,当时负责天子手头的文件。后来的二十四史,都是奉智编修。其中,三国、后汉、宋、齐、魏、梁、陈、北齐、周各史依然是个人编年史。自《隋书》 从《晋书》开始,旧唐、旧五代、新唐、辽、宋、金、元、明史不再是个人作品,而是皇室利用历史博物馆对历史进行汇编和制度化的产物。与此同时,李延寿改写了南朝史、北朝史、欧阳修改了五代史,是历史家具修、皇家认可者,是二十四史的特殊情况。
二十四史,即《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周书》《北齐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共有3229卷《元史》和《明史》,约47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记载的黄帝上限到最后一部《明史》记载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历史持续了4000多年。从第一部《史记》中记载的黄帝上限到最后一部《明史》中记载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历史持续了4000多年。在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是一部完整的通史外,《南史》和《北史》是一部连续几代断代的通史。 其余的都是皇朝的断代史,即完整地描述了一代皇朝的开始和结束。断代史首尾衔接,使中国从黄帝以来的历史都有文字记载。
[img]424060[/img]
二十四史是直到清朝才出现的称谓。第一个名字是“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吴王孙权曾对吕蒙说:“自从我掌管军政事务以来,我读了‘三史’和各种兵书,觉得有很大的好处。唐朝中期以后,“东观汉记”逐渐消失,中唐以后的“三史”一般指《史记》 《汉书》 后汉书。从魏晋到唐朝,三史往往与六经并列,称为“六经三史”。后来加上《三国志》,叫四史,也叫“前四史”。唐代也有“十三史”的说法,出现了吴武陵《十三代历史驳议》等书籍。“十三史”指的是《史记》 《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周书》 《隋书》。在宋代,又有“十七史”之称,如南宋史学家吕祖谦编了一部《十七史详解》。除了十三史,还有《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等十七史。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到大都后,曾说过“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十七史以外的明朝,加上宋史 《辽史》 《金史》 被称为二十一史的元史。顾炎武主张“二十一史”和“旧唐书”,合刊为“二十二史”,但未得官方承认。乾隆时期出现的“二十二史”称号,是增加清朝官修的《明史》。此时,在乾隆的批准下,《旧唐书》终于“转正”,为“二十三史”。乾隆朝开四库修《四库全书》,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编辑了宋初薛居正等修的《五代史》(为了区别于欧阳修的《五代史》,这本书被称为《旧五代史》,欧书被称为《新五代史》)。乾隆皇帝“钦定”后,合称“二十四史”。
[img]424061[/img]
《隋书经籍志》的序言说:继 《史记》《汉书》 《东观汉记》 《三国志》之后,“世界上有一个故事,所有人都计划上课和马,认为这是正史。”乾隆任命“二十四史”后,“正史”被称为“二十四史”,获得了“正统”史书的尊重地位。
柯绍敏于1920年完成了《新元史》。第二年,时任总统徐世昌明确将《新元史》定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同意将《新元史》列入,主张将《清史稿》列为第二十五史,或者主张将两本书全部列入正史,因此被称为“二十六史”。然而,“二十六史”只是学术界的一句话,并没有像“二十四史”那样得到官方的法律确认。
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它不仅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历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而且与朝代正统观念的宣传密切相关。
二十四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它们被称为正史?